•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打破致富“瓶頸” 為山上的萬畝竹子修條路

    2022年06月22日08:5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致富路終于通了,以后盤龍山上的竹子再也不愁賣了。”撫摸著一株株拔節成長的竹子,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大石鎮紅洞橋村的老人曾德兵露出了久違的微笑。曾德兵和老伴苦苦盼了幾十年,水泥路終于修到了栽滿竹子的大山上。盤龍山上歷來被荒廢的萬畝竹林,如今重新煥發生機,燃起農民致富的希望。

    敘永縣大石鎮專門為大山上的竹子修的路。劉傳福攝

    敘永縣大石鎮專門為大山上的竹子修的路。劉傳福攝

    致富夢想破滅 老板變身打工仔

    大石鎮,地處敘永縣東北部,這里種竹歷史悠久,不少農民都靠種竹為生。

    龍井村的李錦校,和其他村民一樣,看著盤龍山上的萬畝竹子,心里自然懷揣著強烈的致富夢想。然而,盤龍山上并沒有公路,靠肩挑背扛賣竹子,除去人工工錢,農民收入所剩無幾。慢慢地,山上的竹子沒人砍伐,甚至爛掉,后來基本上全部荒廢了。

    2002年,李錦校帶頭集資修路,然而因資金有限,僅僅打通了沿線竹林較多的三河壩到房生坳6公里的毛路。讓人遺憾的是,這條毛路兩年多前便被雨水沖壞了。

    然而,李錦校的致富夢想依舊沒有磨滅,在他看來,“山上有這么多竹子,相信總有一天路會通的”。之后,他拿出開酒廠的積蓄,承包了437畝荒林栽種竹子,“當時,一噸竹子料場收價200元,畝產量5噸,預計毛利潤一年達60萬元。”

    到了2007年,眼看著竹子到了砍伐變賣期,道路還是不通,一噸竹子僅人工運費就達130元,還沒有算上砍竹子的人工費,這讓李錦校徹底失望了,坐在“金窩窩”里卻吃不上飯。

    “而且竹子多年不砍就會爛根,整株都會死,這座山上90%以上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好把竹子送給別人砍。”當時,龍井村的李勛祿將家里的100畝竹林無償送人,還差點沒人要。

    看著收入無門,無奈之下,曾經的酒廠老板李錦校也只好背上行囊,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敘永縣大石鎮專門為大山上的竹子修的路。劉傳福攝

    敘永縣大石鎮專門為大山上的竹子修的路。劉傳福攝

    為竹子修路 一口氣打通120公里

    直至2019年,盤龍山迎著脫貧攻堅的“春風”,一切才有了轉機。

    “要致富,必須為山上的竹子修條路。”當年,大石鎮引進瀘州市霜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決定以“村資公司+企業+農戶”的模式,流轉盤龍山上1.5萬畝竹林,由龍頭企業帶動,全面打通盤龍山上的路,有效盤活林竹資源。

    然而,要將路全部貫通盤龍山,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條路的路線,完全是我們用腳探出來的,探路的過程中,枯枝敗葉太多,一不小心就踩滑從山上滾下去,遇到蛇蟲鼠蟻更是家常便飯,最危險的一次,一個同伴的腳差點被尖竹枝戳穿。”回想起探路的艱辛,該公司管理人員王梅仍記憶猶新。據了解,自2019年修路以來,公司安排5人一組出去探路,設計合理的修路路線,年人均走500多公里,三年來,竟然走了8000多公里。

    “山上石頭太多,破石需要時間,還要提防石頭滾落,有些坡度太大,挖掘機行動也不便。一般1公里毛路打通需要2萬元,10天左右就能完成,其中里面的一段路1公里花了6萬元,整整用了2個月的時間才打通。”為了修路,公司特地雇了3臺挖掘機,晝夜兼程挖掘,三年挖了2700個工期。

    如今,放眼望去,盤龍山上翠綠青青,竹林深處,一條條如飄帶的水泥路蜿蜒其間,三三兩兩的車輛緩緩駛過,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

    “修路很難,但是為了以后的發展,我們還是規劃了3.5米寬的主道和2米寬的支路。”該公司總經理曾霜介紹,截至目前,在公司的投資以及大石鎮財政的支持下,盤龍山上已打通毛路120公里,其中硬化了4公里,“未來的目標,就是把70公里主路全部完成硬化,將山上的竹子全部運出去。” 

    為大山上的竹子修路后,發展起了養魚產業。劉傳福攝

    為大山上的竹子修路后,發展起了養魚產業。劉傳福攝

    與路共生 山上產業“多點開花”

    “現在路通了,竹林復活了,不僅可以賣竹子,還可以賣筍子。”

    路通了,外出打工的李錦校和其他村民陸續回來了。

    “現在承包費加上自己的工資,年收入應該在10萬元以上。”返鄉后,李錦校將自己原本有的100畝竹林,加上早年承包的437畝竹林,全部流轉給企業,一年流轉費收入53700元,并幫公司有償管理3000畝林區。

    路通了,盤龍山“復活”了。不僅竹子“搭上”了汽車,沿路還興起各類產業。“現在家門口修了魚塘,想吃的時候就地取材,多了直接拿去賣,很方便,又多了一筆小收入。”接受采訪時,幫公司管理中藥草基地的村民賴華貴喜滋滋地說。

    在主營竹林資源的同時,瀘州市霜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沿路拓展各類配套產業,先后流轉農戶的荒地、荒山300多畝,連片打造中草藥、禽畜散養、生態蔬菜等多種試點試驗基地,成功帶動當地200人就業。

    依托山上的條條“毛細血管”,昔日荒廢的盤龍山,如今變身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目前成效已凸顯。據初步估算,山上的竹子加上其他沿路產業,一年產值超500萬元。

    “下一步,我們還準備建設林區道路100余公里,爭取竹林撫育5萬畝,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林竹旅游業;同時,建設竹產業精深加工園區,引進竹產業加工企業,實現竹類建材、竹纖維、工藝品的規模化發展,持續促進農民增收,真正助力鄉村振興。”談及未來的發展規劃,大石鎮黨委書記王劍表示。(彭茜 劉傳福 李悅)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