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渝代表:中鐵二院從實踐出發 用科技助推中國高鐵更快更強發展

人民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李平)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喻渝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分享中鐵二院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鐵路工程建設推進,為促進四川經濟做大做優做強、更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考量和實踐。
人民網記者:感謝您接受人民網專訪。請您給我們簡要介紹一下2024年中鐵二院高質量發展情況。
喻渝:2024年,中鐵二院堅定服務國家戰略,高質量開展項目現場服務和勘察設計大會戰,確保高原鐵路項目建設順利推進,以及渝昆高鐵渝宜段、川青鐵路鎮江關至黃勝關段、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連接線等重點工程開通運營,讓黨旗在重大項目一線高高飄揚。
川青鐵路成黃段航拍。中鐵二院供圖
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成功申報綠色低碳原創技術策源地,完成中國中鐵碳排放MRV管理體系搭建,發布《建筑信息模型工業基礎類:鐵路信號》國際標準,加速在“AI+設計”“數字孿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布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全年榮獲菲迪克工程杰出獎1項、省部級獎66項,新增國內外專利授權208項,創新引領地位更加凸顯。我們以實際行動再次彰顯了新時代“開路先鋒”的英雄風采。
人民網記者: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周年,請您結合中鐵二院實際,給我們分享這方面的情況。
喻渝:身在巴蜀、起于成渝,中鐵二院因成渝而來,更是成渝之間交通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每一步前行,都在成渝間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一直創造著成渝間交通項目的“第一”和“首次”,助推著成渝兩地的嬗變跨越。
例如,1995年,川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通車,目前重慶境內的成渝高速就是由中鐵二院勘察設計,時光已過近30年,但二院人高超的技術和高瞻的視野,讓這條高速公路在今天仍不落伍,繼續發揮著重要的動脈作用。
2006年,國內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砟軌道鐵路——遂渝鐵路通車。其中,在試驗段鋪設了17千米的無砟軌道,是中國國內首次在長區段鋪設無砟軌道,也是首次在土質路基上進行鋪設,是中國無砟軌道技術的搖籃。中國高鐵這張亮麗的名片當中,有著中鐵二院醒目的“注腳”。
2015年時速300公里的成渝高鐵通車,再到2020年12月24日成渝提質改造工程正式開通運營,成渝間動車組運行速度達到每小時350公里,標志著成渝兩地邁入“一小時經濟圈時代”。該項目也開創了國內同類型高鐵提質改造的先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部署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中鐵二院勘察設計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成渝中線高鐵。
正在建設中的成渝中線高鐵。中鐵二院供圖
目前,成渝中線高鐵正加速建設中。成渝中線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自重慶樞紐重慶北站起,向西經重慶市渝北區、沙坪壩區、璧山區、銅梁區、大足區,四川省資陽市、成都市,引入成都樞紐成都站,正線全長292公里。項目建成后,將與已建成運營的西安至成都高鐵、鄭州至重慶高鐵和在建的西寧至成都高鐵、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高鐵、西安至重慶高鐵、重慶至昆明高鐵、重慶至萬州高鐵等多條線路連通,推動成渝地區路網結構更加完善,成渝兩地旅行時間進一步壓縮。屆時,從成都到終點重慶北站的通勤時間將縮短至大約50分鐘,將極大便利沿線人民群眾出行,對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成渝鐵路是精彩的過去,成遂渝鐵路是高速的起點,成渝高鐵是現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最好的聯絡橋梁,成渝中線將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邁入新階段。中鐵二院將不斷追求卓越,不斷超越自我,不斷發揮勘察設計優勢,唱響氣象蓬勃的成渝“雙城記”。
人民網記者:作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請您分享一下2024年的履職故事,或者在隧道技術上有哪些突破,攻克了哪些難關?
喻渝:回顧2024年的履職經歷,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傾聽來自基層群眾的建議,將有助于改革發展的聲音帶到人大、帶到全國兩會。同時,作為鐵路隧道技術領域的一位科技工作者,我立足自身崗位,持續深耕一線、鉆研技術,力求通過推動技術進步來為行業作出更大貢獻,不斷為中國高鐵跨越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喻渝正在發表關于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演講。中鐵二院供圖
在“填補西部交通留白”過程中,為了有效應對西部山區復雜艱險的地質地形情況,對隧道修建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持續推動隧道工程建造智能化轉型,這既是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際需求,也是目前鐵路修建技術的發展方向。隧道智能建造是將新一代移動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隧道修建技術深度融合,通過智能感知、智能傳輸、數據整合、智能分析決策,實現地質智能判識、支護智能設計、智能施工和管理,從而形成的一種“安全、優質、高效、少人或無人”隧道建造新模式。我們通過系統研究,并結合工程實踐,提出了隧道工程建造智能化轉型的可行途經。
具體來說,首先是加快傳統作業方式向大型機械配套作業方式轉型,進一步提升大型機械自動化和數字化技術水平,為發展智能建造夯實基礎。其次是研究隧道生成式AI(人工智能)設計的算法,建立AI設計模型,將AI與傳統隧道設計深度結合,創造“人工智能+隧道建設”的新模式。同時,在整合數據資源、建立行業標準及人才培養方面形成相應的配套措施,以此保障隧道工程建造智能化轉型落實落地。
另外,結合目前高速鐵路更高速度等級要求,我和團隊開展了更高速度鐵路隧道空氣動力學效應及對策的研究。更高速度,不僅是速度等級的跨越,更對設計建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技術標準需要再升級,以確保新速度等級下高鐵的安全舒適可靠。比如,隧道的凈空面積,也就是隧道的大小,需要找到一個合理區間。因為當列車進入隧道時,原來占據著空間的空氣被排開。空氣的粘性以及隧道壁面和列車表面的摩阻作用使得被排開的空氣不能像在隧道外那樣及時、順暢地沿列車兩側和上部形成繞流。因為列車前方的空氣受壓縮,列車后方則形成一定的負壓,就產生一個壓力波動過程。這種壓力波動又以聲速傳播至隧道口,形成反射波、回傳、疊加,產生一系列復雜的空氣動力學效應。舉個例子,有時候乘客乘坐高鐵經過隧道時,耳朵會感覺不適,這主要是壓力波動導致的。因此當高鐵運行速度提高時,就需要重新評估隧道凈空面積的最優值,太大則不經濟,太小則負壓過大。我們通過反復理論分析、數值計算,再結合模型實驗,提出了滿足高鐵旅客乘車氣壓舒適性的凈空斷面最優值。隧道大小確定了,隧道進出口的結構形式也需要相應調整,因為高速運行的列車帶來的空氣動力學效應,會對隧道進出口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考慮在隧道進出口加上“消音器”。如同槍械的“消音器”一樣,在隧道進出口設置一個緩沖結構,減小對環境的影響。
我們從工程實踐出發,就這樣一個個地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助推中國高鐵更快更強的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舒適的交通服務。
人民網記者:今年全國兩會,請問您帶來了哪些建議和期望?
喻渝:今年我帶來了關于推動勘察設計行業基礎大模型建設的建議。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復雜性增加,傳統勘察設計方法在效率、精度、成本控制以及數字化交付等方面面臨挑戰,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為行業發展提供新的技術支撐。而我國當前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的智能化水平還比較低,研發和應用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尤其是缺乏服務于勘察設計行業的基礎大模型,制約了行業智改數轉的進程。因此,構建勘察設計行業基礎大模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勘察設計行業基礎大模型是一種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專業模型,旨在為勘察設計行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該模型通過整合行業數據、專業知識和技術規范,能夠輔助工程師和設計師進行高效、精準的勘察與設計工作。推進勘察設計行業基礎大模型建設,行業層面需要從技術、數據、生態等多方面協同發力:
一是加強技術研發。針對行業特點,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推動協同創新,研發適用于地理、地質以及工程等領域的專用算法,結合遙感、GIS、BIM等技術,實現多源數據融合與智能分析,并通過實際項目數據持續優化模型。
二是構建數據生態。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推動行業數據共享,建立開放的數據平臺,同時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確保數據的合規性和可用性。
三是打造應用平臺。開發集成數據管理,模型訓練、推演和設計優化功能的基礎大模型應用平臺,提供標準化API接口,降低使用門檻。
喻渝正在一線調研。中鐵二院供圖
推動勘察設計行業基礎大模型建設,能夠同時得到國家層面的多維度政策支持也至關重要,為此,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強化政策引導,出臺專項財稅優惠、研發補貼政策,降低研發和應用推廣的成本;二是設立技術攻關專項基金,支持行業自然語言處理、稀疏注意力機制等關鍵技術研究;三是明確地理、地質、工程等數據的權屬與流通規則,在保障相關數據資產權益的基礎上發揮其最大效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