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開著飛機”去種田 守護莊稼10萬畝

    2025年03月23日07:15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開著飛機”去種田 守護莊稼10萬畝

      一年之計在于春。3月進入春耕期,廣袤的天府良田又忙碌起來。在崇州市大劃鎮崇鎮社區2組麥田田埂邊,一陣“微型龍卷風”后,一架載有30升農藥的無人機騰空而起,飛向大片剛剛吐露新綠的麥田并有條不紊地噴灑農藥……

      田埂上,被村民稱為“開飛機種田”的馬小波正手持操控器,時刻關注著無人機的飛行狀況。“科技真的改變了種田方式!”馬小波熟練地收回無人機。他說,以前村民都是背著噴霧器人工噴灑農藥,現在植保無人機一天可以噴灑幾百畝,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他當天的單子,就是為農戶黃懷樹的350畝大田進行“飛防”作業。

      如今,周邊村子和合作社都慕名而來,找馬小波所在公司的無人機“飛手”幫忙。今年剛滿25歲的馬小波,當無人機飛手已有5年,帶領團隊進行植保服務超過10萬畝。

      農業新“工具”

      催生新職業

      新型農業無人機可是個“大家伙”,機器凈重50斤左右。馬小波需要和同伴一起,才能將機器從貨車上搬到田邊。他操縱手柄,機器呼嘯離地,螺旋槳刮出的風吹倒一片麥子。

      記者在現場計時,載有30升肥料的無人機從起飛到灑肥再到降落,全程僅耗時3分55秒。馬小波頗為自豪地表示,“還能更快!”

      記者了解到,無人機單次起落能施肥大概5畝地,約8個標準籃球場大小,算上人工添料的時間,播灑完350多畝小麥田只需要7個多小時。

      “用無人機灑肥有3年了。”說起新農具,農戶黃懷樹難掩興奮。“一是灑肥均勻,二是便宜,1畝地按照8元計算,家里的350畝灑一次藥2800元。”他算了筆賬:如果仍采用傳統人工灑肥,4個人需要5天時間左右,費用還要高得多。

      “我也沒想到,有一天還能‘開著飛機’去種田,感覺太酷了!”馬小波告訴記者,讀技校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農業無人機,從此便與這項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選擇成為一名無人機飛手。

      在無人機操作上,馬小波頗有天賦。2020年,經過培訓,他順利拿到無人機操作手合格證。馬小波的工作主要是利用無人機為大田農作物進行植保作業,包括噴灑農藥、施肥等。

      在馬小波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接受并信賴這項新技術。5年來,他的服務面積已經超過10萬畝,足跡遍布省內外多個地區。無論是河北地區,還是省內涼山州、北川縣等地的稻田,都留下了他和無人機的身影。

      農業新科技

      帶來新質生產力

      馬小波的工作并不輕松。每天清晨,他都要提前檢查無人機的電池、藥箱和傳感器,確保設備處于最佳狀態。作業時,他需要根據農田的地形和作物種類,調整無人機的飛行高度和噴灑量。遇到復雜的天氣條件,比如大風或高溫,他還要隨時應對突發情況。

      “大田作業最大的障礙就是田塊上方有電線穿過,一旦撞上,無人機就容易‘炸機’。”馬小波已經從最初的慌亂轉變為如今的鎮定,他笑著說,“要成為一個農業領域飛行好手,僅掌握軟件應用是不夠的,還要對農田地塊形貌等方面有基本了解。”

      如今,當了5年飛手的馬小波,向記者介紹起經驗來滔滔不絕,“遇到土地不規整、樹林稠密且電線桿較多的地塊,需要人工及時干預,將機器的速度放慢些、高度放低些。如果附近有別人家的田塊,還要考量風力和風向因素,預防藥液偏移到別人家的田里頭。”

      現在,在他看來,無人機植保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責任。“每次看到農戶們滿意的笑容,我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他說。截至目前,馬小波所在的四川百米新空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已培養了10多位飛手,越來越多的“95后”“00后”加入飛手隊伍,為農村廣闊天地提供更多新質生產力。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無人機植保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農戶的選擇。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透露,“高端裝備、高端農機、生物育種、無人機、AI,在農業上用得越來越廣泛,大大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我國農業無人機保有量超20萬架,無人機的作業面積超4億畝。”(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粟新林 文/圖)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