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甩手掌柜”? 家務機器人還需加快進化

隨著大模型等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務機器人,正飛入尋常百姓家。但在實際操作中,也面臨功能單一、效率不高、智能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如何讓家務機器人“眼里有活”,讓消費者當上“甩手掌柜”?這是擺在消費者和生產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以最為常見的掃地機器人為例,通過內置的傳感器和智能算法,掃地機器人能自主規劃路線,自動避開家具、墻壁等障礙物,完成地面的清掃工作。然而,在實際使用中,有不少消費者表示:“不僅沒幫上忙,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首先是清潔效果。雖然它能清掃大部分地面,但在墻角、家具底部等狹窄空間,容易留下清潔死角;一些頑固污漬,如廚房的油污、地板上干涸的黏漬,掃地機器人的清潔效果就很有限。其次是功能單一。大多數家務機器人只能完成特定的一項或幾項任務,如掃地機器人就專注于掃地,洗碗機器人只能完成洗碗工作,炒菜機器人只能完成切菜和炒菜環節工作。這意味著,消費者需要購買多臺機器人才能做完家務。此外,智能化程度不高也是一個問題。有消費者表示,機器人掃一遍地,自己還得收拾垃圾盒和清理機器人,十分麻煩。
該如何解決?企業也在探索。例如,針對清潔效果問題,從2024年開始上市的許多掃地機器人新品,在硬件上已全面基站化,還具備自清潔、自集塵等多重功能。針對功能單一問題,諸多新品機器人朝著多功能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嘗試將掃地、拖地、擦窗等多種功能集成在一個機器人上。
2025年3月,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的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正式官宣,發布全球首個基于百萬級真機數據訓練的人形機器人具身基座大模型GO-1,并預測,5年內,家庭服務型人形機器人有望進入市場,預計售價在30萬元以上。
對此,智元合伙人、具身業務部總裁、研究院執行院長姚卯青表示,大模型在機器人的應用落地上會經歷一個漸進式的過程。“我們會從一些較為容易入手、結構化較為明確的場景,先進行落地探索,然后逐漸演化到一些半結構化和半開放的任務和場景。最終,通過在各個行業、各個場景落地過程中收集到的數據,以及和人類交互的數據,才能真正實現通用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應用。到那時候,才談得上真正走入千家萬戶,在家庭中執行各類開放式的指令任務。”
有業內專家分析,從成本和場景適配來看,機器人真正替代家政人員,還需要更高水平的數據訓練,這意味著更高的研發和生產成本。要讓家務機器人實現身兼多能和“眼里有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凘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