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百歲老人的一生,與“光明”的事業緊緊相連

近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了一則令網友感動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張效房。
清晨7點,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家屬院的小路上,時常能看到一位穿戴整齊的白發老人,騎著他的電動小三輪車,精神頭十足地往醫院趕。陽光灑在梧桐樹上,行人熟稔地招呼:“張教授早。”
老人微微頷首,報以微笑:“早,忙去哩。”
這位老人就是張效房教授,今年105歲,不久前被授予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雖已高齡,張效房依然堅持每天到辦公室編輯醫學期刊,指導學生。這份清晨的奔赴,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他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縮影。
1939年,19歲的張效房懷著學醫救國之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張效房說:“那時候我們發奮讀書,是為了學醫救國。”
1945年大學畢業后,張效房主動請纓到河南大學附屬醫院(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成立的眼科工作。自此,他的一生便與“光明”的事業緊緊相連,開啟了一場與眼科疾病長達80多年的“較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沙眼及其并發癥是國民致盲的首要元兇。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張效房積極組織河南省內專業眼科醫護人員深入農村、工廠、礦山及學校,開展大規模的眼病普查和沙眼防治工作。他們改進局部用藥方法,簡化瞼內翻矯正術,極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為數以萬計的患者守住光明。
面對眼內異物摘出這一國際性難題,張效房帶頭成立研究小組,白天看診,晚上就泡在實驗室,查閱資料、反復試驗。1976年,他編撰的《眼內異物定位與摘出》正式出版。成為國際上第一部系統性探討眼內異物的專著。1978年,他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技成果獎。以他名字命名的“張效房定位摘出法”,被公認為中國對世界眼科學的兩大貢獻之一。從醫80載,張效房先后為8000余例眼內異物患者進行手術,無數雙眼睛因此重獲光明。
20世紀末,張效房向白內障這個致盲“大戶”發起挑戰。他將國外的一種小切口手術,在實踐中逐步加以改進和簡化,創新性地形成了“小切口手法白內障摘除術”。這種手術操作相對簡單,不需特殊設備,手術時間短,費用低,易于在基層醫院推廣。廣大農村患者有了就近治療的機會,在中國控制白內障致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支持青年醫生成長,張效房拿出畢生積蓄,創立“張效房醫學學術基金”,用于資助和獎勵有志向、有潛力的青年學者。80年來,他培養了大量的眼科臨床人才,先后培養眼科碩士、博士70余人,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業界和學術界的權威。
每天清晨,張效房騎著那輛電動小三輪車的身影,都會準時出現在通往醫院的小路上。那車輪下的印記,無聲訴說著80年光陰里,那份從未改變的奔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