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北航學子寶興行:對話非遺傳承 探秘振興密碼

    2025年07月18日13:58 |
    小字號

    清脆的金屬叩擊聲在穆坪貢硯非遺工坊內回響,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大剛輕點一塊外郎石硯料,向圍攏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子們講解著石材的奧妙。這段清音,仿佛為學子們感知寶興文化底蘊拉開序幕。近日,北航“鄉約起航”研究生實踐隊與“拾文思源”本科生實踐隊深入四川寶興,開啟了一場圍繞非遺項目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調研之旅。

    實踐隊的寶興首站,在穆坪硯非遺工坊內,“這里不只是技藝的展示空間,更是文化生命流動的生動課堂。”研究生隊長章雨婕感嘆道。李大剛現場演示如何甄選硯石,對比端硯與外郎石的差異,沉睡的文化記憶被瞬間喚醒。更讓學子們印象深刻的是傳統與創新的巧妙交融:承載歷史厚重感的老青玉硯臺,與由漢白玉精雕而成的熊貓燈、小馬擺件、甚至“小籠包”飾品同室生輝,煥發出靈動的生活意趣。

    隊員王紫桐捧起一盞精巧的熊貓燈,燈光透過漢白玉暈染開來:“李老師的做法,讓非遺走進了日常生活。他用大家熟悉的元素重塑傳統,這不是被動的守護,而是主動擁抱時代的探索。”工坊里,數控技術與手工雕刻的結合,為滿足量產需求提供了新思路,印證了章雨婕的觀察:“非遺傳承的精髓,在于那股與時代對話的生長力。”

    基于深入的調研,隊員們紛紛圍繞如何深化寶興非遺項目傳承提出見解。隊員趙芮含建議建立外郎石的“花色數據庫”和完善的工藝檔案,提煉如“金屬聲硯石”、“青玉包漿技藝”等獨特標簽,并利用短視頻、故事化展覽等形式增強其感染力和辨識度。“讓每塊石頭都能講述自己的故事,才能跳出同質化競爭。”章雨婕補充道。

    王紫桐則從李大剛的漢白玉“小食玩”中看到了“實用美學”的巨大潛力。大家一致認為,應著力開發輕量化的文創產品,例如融合熊貓元素的漢白玉擺件、印有外郎石紋樣的書簽、便攜式硯臺套裝等,“讓精美的文化質感也能輕松裝入游客的行囊”。

    趙芮含更進一步,提出在非遺工坊設置微型體驗區,設計如“10分鐘研墨,15分鐘拓印”等短時、易上手的項目。“輕參與同樣能撬動深認同,形成‘動手即消費’的有效轉化鏈條。”此外,團隊還建議整合資源,串聯硯臺工坊、漢白玉產業園區與磽磧藏鄉的獨特民俗風情,設計“非遺+生態+藏文化”主題的一日游線路,并配套藏茶文化體驗等特色環節,以延長消費鏈條,提升綜合效益。

    告別非遺工坊,隊員們踏上了前往磽磧藏鄉的旅程。從藏家小院里升起的裊裊炊煙,到神木壘原始森林的蒼翠林海,北航學子們在寶興的壯麗山水與文化浸潤中,深切感受到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巨大潛能。“非遺不是被動地‘等風來’,而是要主動地去‘造風’。”王紫桐的感悟,道出了青年一代對文化傳承與鄉村發展關系的深刻洞察。當漢白玉雕琢的熊貓燈在匠人手中瑩瑩亮起,它照亮的,不僅是千年石藝煥發新生的路徑,更映射出一幅以深厚文化基因激活鄉土、驅動振興的動人畫卷。

    記者:李玲/樊仕江

    來源:寶興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