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一泓清水繪就“農文旅”共生新圖景

水是鄉村發展的血脈與靈魂。四川省綿竹市立足“因水而興”發展理念,以水利工程為切入點,通過水系綜合治理和環境改善,創新性地將農業生產、文化傳承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構建起“水利+”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為鄉村振興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示范樣板。
泉潤新生:映月泉畔的振興畫卷
盛夏的玉泉鎮桂花村,正演繹著一幅動人的親水畫卷:映月泉邊,孩童們的歡笑聲伴著飛濺的水花回蕩;竹林茶舍里,游客們輕啜著泉水沖泡的香茗,品味著慢時光的閑適;不遠處“云里小坐·玉泉里”餐廳的落地窗前,游客正用鏡頭收藏著窗外的田園詩意。這個今年7月8日才全新亮相的文旅項目,一經開放便引爆綿竹旅游市場,日均游客量突破8000人次。
桂花村的蛻變絕非偶然。玉泉鎮作為天然泉水富集區,擁有百余口泉眼,僅桂花村就分布著50余口,其中位于三峽移民安置區的映月泉更是以優質水質聞名。綿竹市水利局精準投入180余萬元三峽后續項目資金,利用“天然水鄉”美景,著力提升三峽移民安置區人居環境,實現“一口泉”撬動鄉村文旅農旅融合發展,把移民安置區變成“網紅”打卡地,讓移民直接參與到農業產業和旅游經濟發展全過程,增加經濟收入,奏響了新時代和美鄉村蝶變曲。
玉泉鎮的創新實踐生動展現了綿竹市“水利+”模式的深刻內涵,通過資源活化利用,將傳統農業灌溉水源轉型升級為集文化、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復合型資源。在確保水利基礎功能的前提下,巧妙植入觀光游覽、互動體驗等現代服務功能。以水為媒,形成產業鏈條延伸,有效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特色零售等配套產業協同發展。更通過創新機制設計,讓當地群眾既成為項目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又成為發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河湖蝶變:從防洪排澇到幸福升級
綿竹的水利轉型畫卷正在全域徐徐展開。新市鎮兩河口村因射水河、馬尾河兩河相聚而得名,但過去飽受河道堵塞、垃圾圍河等困擾。如今,這里經過系統治理后,已變身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宜居示范村。
兩河口村的蛻變始于河湖管護“解放模式”的試點實施。綿竹市水利局以該村雷家堰為示范點,統籌整合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項目資金與河湖治理項目資金,重點實施水生態修復與鄉村風貌提升工程,著力解決農村河湖功能衰退、水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沿線風貌改造,新建景觀路、人行橋,完善雷家堰護坡綠化等。
改善水環境,做足水文章。兩河口村在實現生態振興的同時,以水文化賦能產業發展,通過打造新消費場景,構建起“生態建設——經濟發展——農民受益”良性循環模式,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在射水河流域,綿竹市水利局利用國家級幸福河湖建設的契機,有機融合沿河水利工程、生態工程及景觀工程,與周邊環境及流域自身蘊含的特色水文化元素,串聯起麓棠溫泉、年俗村、年畫村等景區景點,形成一幅農、水、文、旅融合發展的生態綠水觀光畫卷。這種以水系為脈絡串聯多元業態的創新實踐,生動詮釋了綿竹“水利+”戰略下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智慧。
水脈共治:綿竹系統整合的智慧樣本
綿竹的水利項目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顯著的“引爆”效應,關鍵在于其系統思維和整體規劃。與傳統水利工程單一的功能定位不同,綿竹市水利局創新性地將水利建設納入鄉村振興和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整體布局中,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綿竹模式”。
白溪河村坐落于綿竹市西北部沿山地帶,地處龍門山余脈,是白溪河的發源地。過去由于交通不便,盡管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卻難以發展旅游業。綿竹市水利局在該村實施了花果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通過將自然景觀和水土保持工程有機結合,修復山水面貌,改善農居環境,豐富旅游業態,培育千畝果園,成功構建起“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產品直銷”的農旅融合產業鏈,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漢旺鎮吉祥谷麻柳坪等項目同樣彰顯了綿竹市系統治理的智慧。這些項目將水利建設與現代農業、林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有機結合,強化山、水、田、林、路、園、境的綜合治理,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共贏。
水潤綿竹,澤被鄉野。從單一的水利工程到多元的文旅融合,從傳統的防洪排澇到現代的親水休閑,綿竹市正以水為媒,繪就一幅“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在這里,每一處水利工程都是一處風景,每一條河流都是一條經濟帶,每一個泉眼都是一個文化符號。綿竹的創新探索印證,當水利工程邂逅生態美學,當基礎設施融合文旅基因,鄉村振興的自然之道便水到渠成。
記者:周韻 通訊員 王勇
來源:綿竹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