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自貢大安:織密“防備應治”全鏈條,筑牢老城區防汛“安全鏈”

    2025年07月18日16:21 |
    小字號

    針對老城區無大江大河卻常年受強降雨內澇、房屋漏雨、樹木隱患威脅的特點,龍井街道立足實戰、超前謀劃,創新構建“防、備、應、治”全鏈條防汛體系,在風雨來臨前筑牢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屏障。

    “防”字當先,織密風險預警“感知網”

    精準識別隱患點。針對老城區地勢低洼、管網老化、房屋密集的特點,開展“地毯式+網格化”隱患排查。建立動態更新的風險隱患數據庫,對轄區11處易澇點、25棟老舊平房、4個地下車庫等重點部位實行“一點一策”管理。信息互通強預警。夯實“街道-社區-網格-樓棟”四級預警響應責任體系,通過值班電話、微信群、多頻次巡查等方式,確保氣象預警、險情指令等信息第一時間、無衰減地傳遞至社區干部、網格員、龍井棟長和居民手中,特別關注獨居老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落實“人盯人”通知機制。預案演練常態化。堅持實戰導向,動態修訂《龍井街道防汛應急預案》并制定龍井8棟專項預案。汛前組織街道、社區兩級開展桌面推演+情景化實戰演練12場次,覆蓋社區干部、網格員、物業、居民代表等500余人次,切實打通應急響應“最后一米”。

    “備”字托底,建強應急保障“資源庫”

    物資儲備“足”且“快”。依托上級物資調配豐富街道物資儲備庫,各社區建立微型儲備點,儲備帳篷、救生衣、雨衣、鐵鍬、十字鎬、應急照明燈、抽水泵、應急電源等物資100余件套。在庫室設置“物資地圖”,實現物資種類、數量、位置實行定人定位管理,確保“調得出、運得快、用得上”。隊組建建“專”兼“合”。組建由街道干部、社區工作者、民兵、物業人員、志愿者組成30人的街道應急搶險救援分隊,各社區組建20人的應急分隊。與區應急管理局、區自然資源局、區消防大隊等單位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定期開展防汛技能專項培訓。避險場所“安”又“暖”。提前規劃并完善學校、公共廣場、社區活動中心等11處應急避災場所,儲備基本生活物資,明確管理責任人,對獨居老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群體建立“一對一”轉移幫扶臺賬,確保轉移安置“不漏一人”。

    “應”字為要,錘煉快速處置“硬功夫”

    指揮調度“扁平化”。強降雨期間,街道防汛值班室實行24小時實體化運轉,由街道主要領導帶班值守、靠前指揮調度。同步構建“一鍵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實現指令、要求直抵一線防汛點位,有效壓縮響應層級與時間差,保障突發險情信息的快速上傳與處置指令的精準下達。響應處置“加速度”。嚴格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三早”機制,對積水點,采取“一點一策”模式,強排+疏通+引導多管齊下,力爭“雨停路凈”;對老舊房屋組織專人巡查,發現險情立即轉移人員,并做好警戒和后續處置,實行發現-上報-研判-處置-反饋的“五步快處法”閉環管理。協同聯動“一盤棋”。強化與區級應急、執法、水務、自然資源、電力、通信等部門的縱向貫通、橫向聯動,建立信息共享、力量互補、資源互濟的協同作戰機制,形成強大合力。

    “治”字固本,打好標本兼治“組合拳”

    工程治澇“補短板”。持續推進積水點疏通工程,近年累計通過人民路管網改造工程和仁和路管網改造工程整治易澇點位42個,改造小區公共排水管網2000余米,增設雨水篦子84個,提升管網收水、排水能力。生態治理“增韌性”。結合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積極推廣生態城市建設理念,在12個小區實行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口袋公園等項目,提升源頭滯蓄、滲透能力。智慧管理“提效能”。深化智慧防汛應用,結合“翼享家”智慧管理平臺,融合視頻監控、應急預案、物資隊伍信息等,構建防汛“智慧大腦”,提升風險研判、模擬推演、輔助決策和災情評估能力。

    在應對7月三輪強降雨中,龍井街道“防、備、應、治”全鏈條體系經受住考驗,實現人員零傷亡、財產損失小,保障了城區運轉和秩序。下一步,街道將繼續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夯實該體系,用更實舉措提升老城區防汛韌性。(張利濤)

    來源:龍井街道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