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庫“吃得飽”,糧食住“空調房”……四川不斷完善糧食收儲之路
讓每一捧好糧度過“清涼一夏”

成都糧食集團有限公司青白江國家糧食儲備庫。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聃 攝
7月11日下午,室外氣溫直逼35攝氏度,成都糧食集團有限公司青白江國家糧食儲備庫副主任張浩卻穿著長袖長褲,走進室溫20攝氏度的糧倉。20攝氏度,處于盛夏時節保持糧食品質的最佳區間。作為成都平原最大的糧倉,青白江國家糧食儲備庫的庫容約30萬噸。眼下,小麥等夏糧油陸續入庫,“喂飽”了這里。
讓糧庫“吃得飽”,也要讓市民“吃得好”,是打造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產品供給戰略基地的應有之義。盛夏時節,圍繞“吃得飽”與“吃得好”兩大目標,四川正努力試水一條全新的糧食收儲之路。
怎么賣?
全省備好28億元收購資金,把收糧觸角延伸至田間地頭
“1200畝地收了600多噸。”德陽市中江縣玉興鎮種糧大戶曾金鑫說,今年夏天,他家的小麥實現大豐收。 小麥是四川小春主要糧食作物。得益于良種推廣和氣候“幫忙”,今年四川小麥畝產同比增加8.4公斤,單產增量居全國首位;全省夏糧總產量476.2萬噸,同比增加11.2萬噸。
“賣糧難”是豐收后亟待解決的問題。受國際國內糧價變動影響,今年全國夏糧價格持續走低。6月以來,河南等省份陸續啟動小麥托底收儲,用最低收購價為小麥價格托底。
在6月初搶收搶種的關鍵時刻,急用資金采購農資的曾金鑫給中江縣玉興鎮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打去電話。當天,他家的小麥就以1.19元/斤的價格賣出140多萬元。
“夏收時段基本上每天收購小麥700多噸。”中江縣玉興鎮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總經理李久林說,服務中心每天動態推送糧食價格變動和收儲信息,為農戶賣糧提供參考和便利。
像這樣的服務中心,全省還有300多個。除了發布信息和收購糧食,它們每年還能清理、烘干糧食150萬噸左右,有效提升農戶的議價能力。不僅打通糧食顆粒歸倉的“最后一厘米”,也讓小麥的品質得到保障。
為了確保糧食優質優價,在今年夏收前,德陽市中江縣、成都市新都區等糧食主產縣(區)組織了多場種糧農民、大戶、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專場對接會,現場提供免費農作物質量檢測服務。
省糧食和儲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迄今,全省共籌措夏糧收購資金28億元,可確保今年夏糧收購期間種糧農戶“糧出手、錢到手”。
存在哪?
騰出庫容127萬噸以上,一批新建高標準糧倉將投用
“今年大春,我又多種了300畝玉米。”眉山市仁壽縣種糧大戶范琨說,自己還想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近年來,得益于“天府糧倉”建設,四川糧食作物好品種越來越多,種糧補貼政策越來越完善,糧食產能穩步增加。去年,全省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26.8億斤。
不斷刷新的糧食產量,也帶來一個新的問題:糧食儲存在哪?
今年夏收時節,全省上千家具有標準倉房倉容的糧油企業實現“協同作戰”。四川德陽市年豐食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唐紅梅介紹,該公司的主要倉儲設施位于中江縣,在6月夏糧收購期間,該公司共為同行等代收代儲小麥、油菜籽近兩萬噸,實現倉容的最大化利用。
“為了確保有倉裝糧,全省通過地方儲備糧輪換出庫、改造擴容等方式騰出庫容127萬噸以上。”省糧食和儲備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全省夏糧收儲接近尾聲,各大倉庫裝滿了糧油。
糧食收購的需求滿足了,還須為未來存儲“留白”。
一批新建高標準糧食倉庫即將投用。作為“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核心區域之一,大邑縣的糧食倉儲中心建設項目即將在8月竣工,共有高標準糧倉5棟,總倉容5.2萬噸;10月,“天府糧倉”崇州項目即將投用,規劃了15萬噸糧食倉儲區和3萬噸油罐區。成都糧食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副部長黃俊良表示,隨著一批倉儲設施建成投用,成都及周邊的糧食倉儲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市場調控和應對風險能力再上新臺階。
怎么儲?
夏糧住進“空調房”,用電來自庫房的太陽能
“最近氣溫太高,給糧食存儲帶來很大挑戰。”張浩邊說邊走進青白江國家糧食儲備庫內部。
倉庫內部的溫度計顯示為20攝氏度,這樣的溫度,讓小麥中容易遇高溫變性的成分“休眠”。從小麥飽滿的外觀來看,與剛烘干時無異。
在整個庫點,像這樣低溫存儲的糧食還有30萬噸。
糧食體量雖大,但給它們降溫卻不算太難。冬季氣溫較低時,庫點會利用智能環流系統,調節糧食溫度。加上倉庫四周都布設了保溫層,能有效鎖住低溫。在夏季,環流風機及時上場,通過墻壁風道傳遞冷空氣,及時補冷,保障糧食溫度在18攝氏度以下。
為保障制冷系統用電,庫點在糧倉頂部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在2023年投用,每年發電量約65萬千瓦時,其中一大半由庫點就地消納,剩余電量則按電價接入國家電網出售。”張浩說。
目前,低溫倉儲在全省范圍內已廣泛投用,全省光伏發電應用覆蓋倉容483萬噸,覆蓋區域的儲糧用電成本降低近一半。
此外,“四川從2023年就開始糧食購銷領域監管信息化建設。”省糧食和儲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省級平臺與糧庫端實現互聯互通,能實時查看全省每個倉庫里糧食入庫、儲存和出庫等情況,“所有數據都記錄在冊,一目了然。以前1個倉庫5個人管,現在1個人能管5個倉庫。”(李菲菲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成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