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規劃師:一人分飾多角,讓“老外”嗨游中國游中國

職業檔案
入境游規劃師
根據入境游客的需求和偏好,設計個性化、有吸引力的中國旅游行程,優化行程安排,確保游客獲得最佳旅行體驗
職業要求
流利的外語是“打底”技能,此外還需對各國的文化有了解,熟悉本地風土人情、人文歷史,達成文化的互相了解,并具備很強的協調溝通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營銷能力
去年以來,外國人入境免簽政策升級帶火“China Travel”,線上線下迎來巨大流量。今年上半年,四川成都口岸入境外國人總量達38.54萬人次,同比增長58%。暑運前9天,選擇從成都航空口岸入境的外國人達1.3萬余人次,同比增長61.4%,為大熱的入境游再添一把火。
在這股浪潮中,出現了一個新職業賽道——入境游規劃師。成都人秦茂就從事這個新職業。他原本在國外留學,嗅到機會后,便回國成立了一家入境游規劃公司,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入境游規劃師與傳統導游有什么區別?未來前景如何?7月15日,記者跟隨秦茂一探究竟。
多技在手:會玩善協調能倒時差
7月15日,成都錦里景區,記者跟著秦茂走街串巷尋找合作商家。“我不是導游,要做的比導游多得多。”秦茂語速很快,步速也很快。說話間,他不時拿起手機,用英文回復外國游客的咨詢,又用四川話給同事發語音。“我和同事每天都在外面跑,辦公室里經常沒人,大部分溝通在線上完成。因為與外國游客有時差,經常半夜兩三點還要回信息。”
點開日程安排,秦茂仔細數了數,整個7月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現在還不是最忙的時候,每年9月到次年4月才是成都入境游的高峰期。”入行一年,秦茂已是這條賽道上的熟手。
入境游規劃師需要一人分飾多角,根據入境游客的需求和偏好,設計個性化、有吸引力的中國旅游行程,優化行程安排,確保游客獲得最佳旅行體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成都已有近百人從事這一職業。
“今年入境游客比去年明顯增加了,除了歐美的客人,東南亞的客人也很多,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的團不少。”秦茂說,外國游客對中國、對四川表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前幾天在雅安,幾位泰國客人把當地茶農的帽子都買了下來。”
社交媒體是入境游規劃師的核心獲客渠道,在其中,他們展現得像“懂門道、會玩、能輕松融入的中國朋友”,將潛在游客轉換為實際客戶。秦茂說,許多外國游客做足了攻略,對線路很有想法,十分看重游歷體驗。以吃為例,來川的外國游客中,有人想去逛菜市場買新鮮食材,有人提出要跟大師學做川菜,還有人要吃地道美食。“這時就要為每位游客的不同需求規劃不同的餐食,最好還能讓外國游客體驗到市井生活。”秦茂說,為了做好“點菜”這一基礎工作,他和同事專門請教了資深食客和川菜廚師。
秦茂接觸的大多數外國游客是首次來中國。在他看來,除了賺錢,這份職業更是在向外國游客展示中國的發展和城市面貌,“讓外國游客花錢來買一段難忘的‘臨時本地人’體驗。”
實戰心得:涉獵多學科服務要細
得益于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朋友圈”擴容、成都世運會熱度不斷提升等,來川旅游的外國游客大幅增加。為了接住這波入境游流量,去年以來,四川省、成都市分別出臺一攬子政策措施,持續完善外籍人士線下支付、離境退稅、體驗評價等服務。在成都航空口岸,通過智能設備和行李“雙預檢”,入境人員最快5秒可完成海關檢查作業。而通過出境海關申報、衛生檢疫、離境退稅“一窗辦理”,出境也變得更加便捷。
“隨著全球旅游業復蘇和跨境旅游需求增長,入境游規劃師作為旅游行業細分領域的專業人才,職業前景值得關注。”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汪洪亮表示,盡管數字化工具推動行業效率提升,但對人性化服務的需求依然存在。
“對入境游規劃師來說,流利的外語是‘打底’技能,此外還需對各國的文化有了解,熟悉本地風土人情、人文歷史,達成文化的互相了解,并具備很強的協調溝通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營銷能力,才能在這片藍海里站穩腳跟。”汪洪亮認為,新職業的產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明確的方向,“在旅游相關專業課程中,還應加入區域國別學、消費心理等專業知識,這樣可以更好地和游客共情、共鳴。”
采訪臨近結束時,秦茂透露自己的從業“秘笈”:這份職業,服務越細致,外國游客越能感覺到真誠。(馬寧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吳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