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東路為啥成“頂流”特色商業街區?

華燈初上,玉林東路上人來人往。
問題
●玉林東路如何從老舊街區變身“頂流”特色商業街區
回答
●引入運營團隊前置運營,解決設計施工與后續運營脫節問題
●實施“五個一批”更新策略,避免資金浪費,提升街區商業效益
●建立多業權街區共發展聯盟,融合多方訴求,提高管理效率
●以街區打造帶動社區治理,邀請居民參與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項目
結論
●通過算好經濟賬和民生賬,玉林東路實現經濟活力與民生福祉相互成就
7月19日,成都玉林東路特色街區,街道兩旁的小酒館、糖水鋪、裁縫店、五金店等商鋪并排而立,煙火氣與潮流味、文藝范交融,引得游客紛紛駐足打卡。
“之前路面坑坑洼洼的,出門都怕摔跟頭。沿街店面普通老舊,沒什么人想來。”在成都玉林東路開了31年服裝店的鄧超說,曾經風光無限的玉林東路,后來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如今,改造后的玉林東路再度爆火,成為網友心中的“頂流”。
這條街道是如何“涅槃重生”的?記者前往玉林東路街頭一探究竟。
算好經濟賬,街區煥發商業生機
2021年,成都決定更新玉林東路這條約800米長的主路街區。正式動工前,玉林東路前置引入成都錦繡智誠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第三方運營團隊。
為什么將運營前置?成都錦繡智誠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顧問張萍給出答案:解決設計施工與后續運營脫節的問題,避免后期反復拆改的資金浪費。
但玉林東路業權分散,沿線153家商鋪中,政府收儲13家,剩余的140家分散在130個業主手中。要把這個街區打造成特色商業街,統一招商的難度極大,怎么辦?
“我們事先對街區153家商鋪進行了統一且具有商業邏輯的規劃,沒有為了追求‘網紅感’去強制招商,而是實施‘五個一批’更新策略——新招一批時尚商鋪、保留一批傳統店面、提升一批市井店鋪、搬遷一批陳舊商戶、挖潛一批新興業態,分類別、分階段地調改店鋪業態。”張萍說,就這樣,逐漸打造出一個深度融合煙火市井與時尚潮流、文化創意的產業特色街區。
開街至今,沿線商鋪坪效從600元/平方米·月提升為2000元/平方米·月,租金從60—80元/平方米·月提升為150—180元/平方米·月,日均人流量從約1萬人增長到3萬—5萬人,入店率提升近20倍。
不過,在街區日常管理中,業主方、經營方、運營方等各有訴求。為此,玉林東路建立了全國首個多業權街區共發展聯盟,融合政府、商家、居民、服務鏈的共同訴求,通過聯盟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前置運營、成立聯盟,避免了反復拆改、減少了溝通成本,節省了更新改造資金;開街后,商家收益倍增、店鋪租金翻倍,產生新的經濟收益。城市更新的經濟賬,玉林東路算明白了。
算好民生賬,居民共享更新成果
從成都玉林東路特色街區拐進玉林三巷,還有一片廣闊的區域——住著1.8萬余名居民的成都市武侯區玉林街道玉林東路社區。最近幾年,這里迎來新變化:孩子能走進街邊的昆蟲博物館認識自然,青年可以找到一家能進行文化社交、音樂療愈的咖啡館,傳統文化愛好者可在尺八里藝術空間學習演奏尺八……這些煥然一新的公共空間,成為玉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容器”。
“社區進行了城市有機更新,以街區打造帶動社區治理,讓居住環境變得更加舒適。”成都市武侯區玉林街道玉林東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楊金惠說,“我們還會設計項目,搭建平臺,邀請居民參與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項目。”
對此,曾是川劇演員的劉榮誠很有感觸:“今年我和很多年輕人一起參加了玉林社區戲劇節,在舞臺上當主持、唱川劇。每年暑假,社區也會讓我給孩子們講講戲劇表演的知識。”
城市更新中,玉林東路社區的居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參與者。這筆民生賬,玉林東路也得算好。玉林東路的“頂流”密碼,在于它既看到了街區的商業價值,更讀懂了其承載的生活溫度。城市更新既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讓民生福祉更有質感。要算好城市更新的經濟賬和民生賬,讓經濟活力與民生福祉相互成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尹夢奇/文 李強/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