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已推動19種創新藥快速進入醫療機構

    創新藥加速上市 進院難如何破解?

    2025年07月23日08:30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藥加速上市 進院難如何破解?

    2025年成都市創新藥場景推介會現場人頭攢動。

      近年來,我國創新藥獲批上市加速。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公告,2024年,40款國產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成都造”占據6席。

      創新藥能否進院,直接關系到患者是否用得上藥。成都如何破解創新藥進院難?哪些問題仍亟待解決?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進院難

      創新藥進院流程長成本高

      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考格列汀片、西格列他鈉片,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司普奇拜單抗注射液,呼吸道感染患者對癥止咳的九味止咳口服液,骨關節炎、骨科術后患者止痛的艾瑞昔布片……如果一個專業藥師走進溫江區人民醫院藥房,會發現除了常用藥物外,還有不少創新藥的身影。

      自成都《優化藥品進院流程工作指引》印發以來,溫江區人民醫院創新藥入院、使用便進入了“加速期”。作為當前成都市范圍內創新藥入院落地較多的醫院之一,其創新藥使用金額已經累計302.8余萬元,使用人次達10327。

      溫江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唐鳳鳴告訴記者,醫院一直有藥物和器械臨床試驗機構資質,但在此之前,幾乎沒有引進過任何創新藥,冗長的入院流程是最主要的阻礙因素。“以前創新藥入院需專員盯流程、催進度,走完全流程一般需要一個半月,對于醫院來說時間成本太高了。”

      卡在流程上的不僅是醫院。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了這一問題。他表示,創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失敗率高。在進院過程中,各醫院藥事會評審標準差異很大,對“創新價值”“臨床急需性”定義也不統一,企業針對不同醫院需要重復準備材料。

      正提速

      新政策縮短創新藥進院周期

      記者從市衛健委了解到,《優化藥品進院流程工作指引》中明確提出,對已掛網1類化學藥、中藥及生物制品,醫療機構需在藥品掛網1周內召開藥事管理及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工作會議,啟動進院流程。2類改良型新藥或者生物制品,在藥品掛網1月內召開藥事管理及藥物治療學委員會集體討論決議,縮短進院周期。

      拿到文件當月,唐鳳鳴便開始組織醫院相關部門修訂醫院內部的創新藥進院流程。2025年1月,第一款創新藥正式落地溫江區人民醫院。截至目前,該院已經引進17款創新藥,藥物使用場景覆蓋35個臨床科室。

      科倫博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優化藥品進院流程工作指引》外,《成都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也為企業搭建起從研發到落地的全鏈條支持。1類創新藥完成不同階段臨床試驗,按研發投入20%給予最高300萬元至700萬元獎勵;藥物臨床試驗申請審評審批時限壓縮至30個工作日等舉措,使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好。

      “創新藥能順利進院,不僅讓患者受益,也推動臨床科研和人才引進。”唐鳳鳴坦言,以前面對一些疾病,醫院能診斷,但沒法治,現在有了相應的創新藥,診斷治療得以閉環。同時,創新藥也讓醫院研究型人才有了發揮空間,讓臨床治療輔助科研,研究結果又幫助提升臨床水平。

      看未來

      需多層次保障體系助力

      記者從市衛健委了解到,近年來,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常態化發布的醫療機構采購需求清單,已經促成市屬醫療機構與本地企業簽約790項、金額超7.59億元。依托相關政策,成都已成功推動19種創新藥快速進入醫療機構。

      采訪過程中,醫院和企業表示,關于創新藥進院仍有問題亟待解決。于企業,成都的政策僅覆蓋市級醫院,省級醫院準入仍需再申請流程,創新藥推廣成本依舊很高。于醫院,創新藥在臨床使用初期仍需收集數據,以便更好掌握負反應等,但一家醫院的數據有限,目前也沒有支持多家醫院數據共享的平臺。

      在去年9月召開的中國藥學大會“藥物經濟學賦能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工作委員會副總裁黃哲就曾提到,部分價格較高的創新藥很難通過醫保談判進入醫保,外資藥企傾向于通過商業健康險的支持。7月11日,2025年國家基本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正式啟動,今年首次增加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與基本目錄調整同步進行。“我們期待除基本醫療保險外,多層次的保障體系能夠滿足不同患者的用藥需求。”黃哲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說。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胡瑰瑋

      受訪單位供圖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