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進廠“打螺絲”成現實!成都這場國企開放日揭曉制造業轉型密碼

當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深度融入制造業,未來的工廠會是怎樣的圖景?是在空無一人的工廠中,黑燈產線靜謐運轉,產品合格率還能穩居高位;是工業機器人揮舞機械臂,以微米級精度進行裝配;是中小工廠“一鍵下單”像打車般精準匹配解決方案……這些曾存在于科幻片的場景,如今正加速成為現實。
在四川天府新區天府數智產業園內,成都產投集團下屬科服集團運行管理的“四川省制造業智改數轉賦能平臺”(以下簡稱“賦能平臺”)正悄然推動這場產業變革。通過為工業企業“看病開方”,該平臺正以“產業新引擎”的姿態,重塑四川智造的筋骨與未來。
7月25日,由成都市國資委主辦、成都產投集團承辦的“智造未來·轉型共生”蓉城國企開放日在此舉行。近50名企業、市民、媒體代表們帶著大眾最關切的轉型之問走進賦能平臺,在此一探驅動制造業升級的轉型密碼。
交流座談環節,賦能平臺負責人解答媒體提問。成都市國資委供圖
探秘“智改數轉”:
企業轉型“工具箱”,并非遙不可及的“黑科技”
漫步在6300平方米的賦能平臺展廳,四川制造業的轉型圖譜徐徐展開。這里匯聚了全省頂尖的解決方案與技術資源:通威高效電池智能車間、東方電氣高效綠色數字化車間(葉片加工無人車間及國內首條黑燈產線)、長虹電子等龍頭企業的標桿案例,與卡諾普高性能焊接機器人、數之聯AI智能機器視覺檢測等設備技術交相輝映,在充滿科技感的多媒體展陳下,將未來工廠的想象變為可觸可感的現實。
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公司的展臺前,講解人員正解答著代表們的疑問。焊接工種招工難、費用高、質量不穩定、速度慢是行業痛點。這家成都“土生土長”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研發的機器人運用編程控制、高性能全數字處理器等技術,實現了三電平軟開關功能的精準焊接,有效解決了人工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低、焊接質量不佳的問題。機器人高速運動的優勢,更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代表們不禁驚嘆道:“原來機器人‘打螺絲’真的已經成為現實!”
講解員正向代表們介紹卡諾普新一代一體化高性能焊接機器人展項。成都市國資委供圖
近年來,四川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行動。作為擁有41個工業大類行業的制造大省,四川省傳統產業在六大優勢產業中的占比超70%,“智改數轉”的潛力巨大。
那么,“智改數轉”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通俗來講,“智改數轉”是指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是以“機器換人、數據換腦”為出發點,全面提升企業在設計、生產、管理等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通過實施“智改數轉”,能夠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減少能源資源消耗、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實現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賦能平臺專家打了個比方:“智改數轉”就像給工廠定制“健身方案”——通過“智能化改造”升級肌肉(設備),通過“數字化轉型”疏通神經(數據流),讓企業跑得更快、更省力。小到紡織生產線的流水線生產,大到智能發電設備診斷決策系統,都離不開這套體系。
“我們匯集了大量省內燈塔工廠、綠色工廠的案例,依托豐富的資源庫,能為企業高效匹配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軟硬件供應商,中小企業也完全可以‘抄作業’。”賦能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就像一個‘分診臺’,通過為企業問診把脈、精準施策,依托于平臺的政策支持、技術產品、資源要素等‘一站式’供給能力,一套流程走下來,就能顯著提升企業‘智改數轉’對接的成功率。”
截至2025年7月,平臺已吸引近200家頂尖服務商入駐,涵蓋技術咨詢、智能裝備等十大領域,為2600余家企業開出了“轉型處方”。
破解“為何轉”?
不是發展“選擇題”,而是生存“必答題”
“工廠干得好好的,為何非得要轉型?”在交流環節,一些企業代表的疑問,道出了對投入風險與技術門檻的普遍擔憂。傳統觀念認為,“智改數轉”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能同時深耕行業又懂數字化的專業服務商較少。說白了,在許多中小企業看來,轉型如同“豪賭”——投入大,收益卻充滿未知。
長虹控股集團“智改數轉”成果展示。成都市國資委供圖
然而,先行者的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價值證明。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長虹控股集團的實踐極具說服力:其自研的“5G+AI”視覺檢測設備檢測實現了連接器微米級精確測量,從人工2.5次元電子顯微鏡需19小時完成檢測提高到30秒內完成1136個尺寸檢測,最高精度達5微米及高精度尺寸測量技術,準確率高達99.98%,漏檢率小于0.01‰,使人均生產效率提升275%。如此顯著的效能躍升,清晰地詮釋了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轉型難題“如何破”?
從“盲人摸象”到“有章可循”
談到如何破解轉型難題,科服集團智改數轉服務中心負責人指出,“以前企業轉型是‘盲人摸象’,現在平臺把政策、技術、案例‘三池合一’,好比打開工具箱任君挑選。”
參會代表們在講解員的引導下觀看成都智能互聯汽車工廠展項。成都市國資委供圖
對此,成都星衛迅科技有限公司的轉型歷程提供了鮮活例證。這家衛星通信企業曾受困于手工生產模式帶來的成本與質量控制難題。科服集團智改數轉服務團隊聯合專業機構“進車間、解痛點”,為其量身打造智能生產線升級改造方案:通過評估診斷、政策宣講并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規劃,為企業提供了智能產線的布局方案、信息化方案、配置方案和實施計劃等全方位服務,為轉型發展筑牢了基石。
同樣受益的,還有2024年開始謀劃轉型的瀚江新材。這家深耕玻璃棉領域30年的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在玻璃棉自動包裝環節有迫切需求。科服集團智改數轉服務團隊在收集到企業在玻璃棉自動包裝生產線有智改數轉需求信息后,快速響應,組織專員隊伍入企調研,詳細了解企業現狀,剖析企業需求,在供應商“資源池”認真篩選,精準匹配了四川托璞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并實施玻璃棉自動包裝和貼面系統解決方案,預計企業生產效率提升5%以上、人力成本降低約10%。
平臺價值:
讓企業“會轉”“敢轉”“能轉”
賦能平臺的價值,在于構建了一個融合創新的生態圈。像卡諾普機器人公司、長虹控股集團等首批入駐者,在帶來自身前沿設備技術的同時,也積極尋求自身潛在合作伙伴。在這里,標桿企業所做的不僅是“展示”,更是“對話”——借助平臺所搭建的與中小企業溝通的橋梁,探索形成可復制的解決方案,進而賦能更廣泛的區域產業升級。
與此同時,針對企業普遍關心的資金問題,賦能平臺構建了全周期服務鏈,創新采用政企聯動模式。具體而言,就是由作為運營方的成都產投集團,充分發揮其市場運作優勢,通過提供股權投資、擔保貸款、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同時,將“智改數轉”的最新政策進行系統匯編和解讀培訓,幫助企業提前規劃項目方案,以爭取更多資金補助。
沉浸式體驗智能制造項目。成都市國資委供圖
“真正的難點不是技術,而是消除‘不敢轉、不會轉’的顧慮。”成都產投集團交出的運營成績單印證了這一理念:平臺運行10個月來,累計舉辦400余場公益活動,累計近萬名社會群眾參觀見學,為2600家企業開出“轉型處方”。更深入的服務藏在細節里——當企業提出轉型需求,賦能平臺深度參與,這種“扶上馬送一程”的陪跑模式,已成為蓉城國企服務實體經濟的生動注腳。
成都產投集團搭建的這座賦能平臺,正將國家戰略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現實服務。越來越多的企業,哪怕曾對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望而卻步,也在這里看見、讀懂,并邁出堅實的步伐——“智能化、數字化的浪潮所代表的,并非傳統企業的夕陽,而是開啟新時代的序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