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吃完飯就想睡覺? 可能是5種疾病的信號

    2025年07月29日09:59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吃完飯就想睡覺? 可能是5種疾病的信號

      飯后犯困多為正常生理現象,但頻繁或嚴重的困倦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報”,需要及時就醫。

      01/ 吃飽就困

      原因在血糖和激素

      對多數人來說,吃飽犯困是正常生理現象。

      進食后,胃腸道需要大量血液參與消化吸收(尤其是蛋白質、脂肪類食物)。此時,身體會自動調節血液循環——約30%的血液從外周(如四肢、大腦)流向胃腸道,導致腦部供血相對減少。大腦對缺氧和血流變化極為敏感,當血流量下降時,神經細胞代謝減慢,就會產生“困倦感”。

      這種反應在健康人群中屬于正常生理現象,通常飯后30分鐘至1小時最明顯,休息后可自行緩解。

      02/ 飯后出現這些情況需警惕

      如果飯后犯困頻繁(每天多次)、程度重(無法集中注意力),或伴隨其他癥狀(如頭暈、乏力、體重異常),可能與以下疾病有關:

      ●餐后低血壓

      吃飽后困倦、頭暈惡心、心慌等情況,可能是餐后低血壓的信號。嚴重的可能出現餐后跌倒、暈厥、意識喪失的情況,這些與低血糖癥狀相似但更危險。

      醫學定義:餐后2小時內收縮壓(高壓)較餐前下降≥20mmHg,或伴隨頭暈、暈厥等癥狀(即使血壓降幅未達標準)。

      高危人群:高齡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神經系統病變患者。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抵抗,餐后血糖易劇烈波動(“餐后高血糖”)。高血糖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腦部供氧減少;而血糖驟降(胰島素過量)又會引發低血糖反應(心慌、手抖、困倦)。兩者均可能表現為飯后犯困。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激素不足會導致代謝減慢、能量利用效率降低?;颊叱1憩F為乏力、怕冷、反應遲鈍,飯后因能量需求增加,困倦感會更明顯。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夜間睡眠時反復缺氧(打鼾、呼吸暫停)會導致白天“代償性困倦”。這類患者即使睡眠時間充足,仍會因腦部長期缺氧,在飯后(身體需氧量增加時)出現嚴重困倦。

      ●心臟疾病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泵向全身,導致外周器官(包括腦部)缺血。飯后胃腸道需大量血液參與消化,心臟“力不從心”,腦部供血進一步減少,表現為“昏沉欲睡”,甚至伴隨乏力、氣短。

      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供血本就不足。飯后心肌耗氧量增加(消化需能量),可能誘發心肌缺血,表現為胸痛、胸悶或“說不出的悶堵感”。這種不適可能被誤認為“犯困”,實則是心臟發出的“求救信號”。

      嚴重心律失常(如房顫、心動過緩)會導致心臟泵血節律紊亂,腦部供血時斷時續。飯后血液需求增加時,這種紊亂可能加劇,引發頭暈、乏力,甚至短暫意識模糊。

      03/ 如何解決餐后犯困?

      排除以上病理原因,對于單純飯后犯困的人,生活中可做以下調整。

      ●減少精米白面的比例

      主食中多吃一些粗糧、豆類、薯類等。比如平常吃一碗白米飯,可以適當換成半碗米飯、半碗雜糧的雜糧飯。

      ●少量多餐、慢食降溫

      一頓飯如果吃得十成飽,也很容易飯后犯困。因此,建議吃八成飽或少量多餐,兩頓之間加餐也是個好方法。

      慢食降溫:充分咀嚼食物,避免狼吞虎咽;選擇溫度適中的餐食(避免燙食),減少血管擴張刺激。

      ●搭配大量蔬菜

      吃主食的時候,盡量搭配大量蔬菜,特別是一些膳食纖維含量高的綠葉蔬菜等。

      糖尿病患者吃飯時可以按照以下順序:先喝湯,再吃蔬菜,接著吃肉類或魚類食物;最后再吃主食。

      ●餐后輕度活動

      散步10~15分鐘,避免劇烈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廢物排出。(央視新聞 李金娟)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