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市探索秸稈“以用促禁”新路徑

近年來,廣安市積極探索“以用促禁”新路徑,推動秸稈從“生態包袱”向“綠色財富”轉化,綜合利用率達到91.4%,形成了一套可推廣復制的秸稈“以用促禁”廣安路徑。
該市將秸稈加工作為提升秸稈綜合利用價值的突破口,創新運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合作模式,完善“村收儲點+鎮收儲中心+縣綜合利用中心”三級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暢通從田間到車間的“最后一公里”;累計建成縣級區域秸稈綜合利用中心3個、鄉鎮秸稈收儲中心29個和村秸稈收儲點160個,形成年離田利用秸稈20萬噸能力,實現秸稈向飼料、工藝品等高端產品轉化。田間收儲價格從“0元”提升至200—260元/噸,實現了秸稈從“無人問津”到“搶手生意”的價值躍升。拓展“熱質替代”降碳空間。在西南水泥公司、前鋒區工業園區完成供熱設施摻燒秸稈建設,形成7萬噸年處理秸稈能力;廣安川能能源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秸稈焚燒發電,年處理秸稈能力達5萬噸。緊扣食用菌和花卉企業實際需求,應用生物質腐熟技術,對平壩區域秸稈離田離土后進行20—40天集中腐熟,腐熟后由公司按照200元/噸進行收購,主要用于生產食用菌基料、菌包和花卉基肥。依托牛羊養殖產業,搭建畜禽養殖與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雙向聯絡平臺,推廣秸稈青貯、黃貯、菌酶協同發酵技術,玉米、大豆等秸稈青貯和揉絲加工轉化成優質飼料6萬噸,用于牛羊養殖,減少糧食飼料用量,粗蛋白含量提升至12%,養殖戶降低成本25%,形成“秸稈收儲、飼料加工、牛羊養殖、糞肥還田”閉環鏈條。
該市把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作為農業生態環保工作重中之重進行統籌部署,制定完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構建縣鄉村組四級包保責任體系,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指標體系,形成上下聯動、一體推進良好工作格局。整合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綠色種養循環項目、酸化耕地治理、科學施肥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社會化服務等項目資金3500萬元支持秸稈綜合利用,落實四川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納入補貼范圍的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應補盡補,撬動社會資金1.3億元參與秸稈全產業鏈發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培育秸稈綜合利用“主力軍”,支持經營主體參與秸稈收、儲、運、銷、加等多個環節,引進和培育秸稈綜合利用經營主體50家,有效解決秸稈“收儲難、運輸貴”的痛點,防止出現“秸稈無處去、農民只好燒”的困境。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集中培訓25期、科技趕場320余次,發放宣傳資料7.5萬余份,引導群眾自覺轉變觀念意識,從“我要燒”變為“我要用”。今年5月,廣安市歷史性地未因秸稈露天焚燒出現小時污染,當月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指標分別排全省15個重點城市第2位、第3位,有效守護了白云藍天。
該市推行“村集體經濟+農戶+企業”綜合利用新模式,利用集體經濟資金和農村廢舊小學、廠房建設收儲加工中心,配套粉碎、打捆等設備,解決了單個農戶對接市場難的難題,實現了生態效益與集體經濟“雙提升”。變“被動禁燒”為“自覺增收”。岳池縣、前鋒區等地涌現“秸稈收貨郎”,平均日收6噸售1200元。部分群眾購置移動粉碎機(2.48萬元/臺)田間作業,日粉碎約6噸,開辟靈活就業增收新渠道,促進了農民增收。變“生態廢材”為“綠色財富”,引進業主共同建設秸稈收儲加工中心,致力發展生物質飼料、肥料、燃料加工產業,推動了秸稈價值全面激活升級,正在實現從“生態包袱”向“綠色財富”裂變。變“剛性監管”為“暖心助收”,組建鄉鎮“助收隊”,在宣傳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的同時,重點幫扶老弱病殘“收糧運桿”,贏得群眾真心支持。(李世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