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兵與紅領巾的時空對話:守護那份“平常” 吾輩當自強

人民網成都8月2日電 (趙祖樂)7月31日,成都方志館內流淌著跨越80載的深沉情感。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勿忘歷史 吾輩自強”主題教育活動在此舉行。電子科技大學經管學院2025級MBA“微光·公益”小組與四川關愛抗戰老兵川軍團攜手,讓抗戰烽火記憶在四代人之間溫暖傳遞。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百歲老兵:投筆從戎,守護那份“平常”
聚光燈下,年近百歲的抗戰老兵王用勞聲音清晰而堅定。1944年,日軍兵鋒直指貴州獨山,神州危殆。彼時,年僅17歲的自貢三中學生王用勞,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激昂號召,毅然投筆從戎。
“說不害怕是假的,”面對紅領巾講解員稚嫩而專注的目光,王老坦言,“但我們從骨子里信——信這個民族不該永遠被欺負,信普通人也該有尊嚴地活著!”在瀘州,他被編入青年遠征軍二〇三師六〇八團三營七連,日夜苦訓,枕戈待旦。然而,歷史的轉折猝不及防——當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
“沒想到日本會那么快就投降,”王老平靜的語調下藏著時代的巨浪,“雖未能親臨前線殺敵,但報國之心,從未改變。”談及戰友的犧牲,他說道:“他們守護的,是老家泥土房的炊煙,是豬圈里母豬的哼鳴,是孩子書包里課本的重量。”看著窗外和平年代的高樓林立、列車飛馳、書聲朗朗,老人眼中泛起慰藉的微光:“你們覺得這很平常?可我們那會兒,拼了命想守護的,就是這份‘平常’!”
薪火相傳:四代人的歷史接力棒
歷史的回響在現場激起層層漣漪:
老兵后代的自覺擔當:電子科大研究生、“微光公益”發起人李奕霖,作為老兵精神傳承人,將祖輩“咬著牙也要把陣地守住”的堅韌,融入攻克學業與公益難關的行動中。“傳承紅色精神是血脈里的自覺,我們是‘活的紐帶’。”她如是說。
紅領巾的聲音檔案: 馮原、趙丹悅、劉洋棲三位紅領巾講解員鄭重接過“小小歷史記錄員”使命,現場錄制王爺爺與李姐姐的口述歷史。這些珍貴原聲將由成都方志館永久典藏,成為未來教育的“活教材”。
青春的叩問與回響: 在隨后的代際對話中,青年學子們圍繞信念、勇氣、責任踴躍提問。談及當代青年奮斗的意義,李奕霖強調:“意義在于具體的守護、真誠的向往、踏實的奮斗。時代在變,‘認真生活、用力向前’的精神永存。”
從百歲老兵親述烽火青春,到青年學子扛起傳承之責,再到紅領巾以童聲刻錄歷史——四代人共同完成的這場記憶接力,為“勿忘歷史,吾輩自強”寫下了最溫暖而有力的注腳。它昭示著一個樸素的真理:唯有銘記苦難與榮光,傳承不屈的精神火炬,方能守護那份浸透鮮血的“平常”,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