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川協作聚智賦能 旌陽鄉村運營破局前行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作為四川省鄉村運營試點的重要區域,德陽市旌陽區深刻把握浙川東西部協作戰略機遇,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為重要路徑,于7月29日至30日啟動鄉村運營試點二期培訓活動。
此次活動特邀浙江鄉村運營領域專家團隊深入旌陽,通過“理論授課+實地指導+深度研討”的模式,為破解本地試點村資源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完善、核心競爭力不足等現實難題注入“浙江智慧”,以跨區域協作的生動實踐踐行鄉村振興戰略部署。
培訓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高站位謀篇:以浙川協作為橋,筑牢鄉村振興人才基石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旌陽區緊扣這一要求,在鄉村運營試點工作推進的關鍵階段,直面各試點村“資源散、資產少、基建弱、競爭力不足”的共性困境,將人才培養作為破局之鑰。此次二期培訓精準對接浙江鄉村運營先進經驗,特邀浙江省鄉村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呂紹麒、浙江省首批“千名鄉村CEO培養計劃”優秀學員徐登朝,以及深耕產業聚集、生態景區、非遺項目、資源約束型村莊運營的四位浙江“實戰教頭”,構建起“政策理論+實操方法+案例解析”的立體化培訓體系。
7月29日,兩場主題培訓在區農業農村局拉開帷幕。呂紹麒以《鄉村DNA的挖掘與農文創產品開發》為題,結合浙江“千萬工程”中“一村一品”的培育經驗,詳解如何在資源有限條件下提煉鄉村特色、激活閑置資源,為旌陽試點村提供“從0到1”的產業培育思路;徐登朝則聚焦《短視頻直播在鄉村運營中的實踐與應用》,通過“農播薈”助農案例,傳授低成本引流、品牌推廣的數字化手段,破解旌陽鄉村“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傳播難題。參訓的鎮街分管負責人、村書記及運營師紛紛表示,課程直指痛點,為資源薄弱村打開了“小投入大效益”的新思路。
接地氣施策:用實地診療之法,精準對接浙川實踐需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7月30日上午,浙江專家團隊兵分四路,深入旌陽區紅伏村、仙橋村、東美村、高槐村,開展“一村一策”實地指導。這四個試點村分別對應浙江專家擅長的產業類型,形成精準對接的“診療矩陣”。
在東美村的水稻種植基地,陳文耀結合浙江“產業聚集”經驗,針對該村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的問題,提出緊扣“國家級油菜種植基地”金字招牌,運用“合作社+加工企業+電商平臺”的閉環模式,建議優先整合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統一包裝、溯源體系建設提升品牌溢價;面對紅伏村業態分散、客戶黏性不強的現狀,王澤敏借鑒臨安指南村“生態景區型”運營邏輯,現場規劃小手拉大手的反向研學主題,將研學作為整村運營的“海王之心”,通過業態串聯的串珠效應,形成“孩子帶家長研學”與“家長帶孩子研學”的雙輪驅動模式,做強、做深雙向研學運營產品,促進紅伏經濟、流量雙增長;仙橋村的非遺傳承場所內,宋凱以桐廬深澳村的文化活化經驗為藍本,緊緊圍繞“千年樹”特色,現場提煉“祈福”主題,并以此規劃系列特色主題營銷內容,指導如何讓沉睡的文化資源成為增收引擎。
聚合力破局:靠深度研討之舉,探索特色運營新路徑
30日下午,高槐村袈藍咖啡的沙龍交流會成為思想碰撞的“主戰場”。浙江專家、本地運營師、村委書記圍繞“資源薄弱村如何突圍”展開深度對話。“我們村想發展鄉村旅游,但路網不完善,游客進不來怎么辦?”長壽村運營師徐龍飛的困惑,得到鄭樟銀的針對性回應:“小昆村最初也是‘斷頭路’,我們先聚焦核心資源點修通‘產業路’,用初期采摘游、研學游的收益反哺路網建設,形成‘運營-收益-基建’的良性循環。”高槐村運營師李紅影則與宋凱探討“設計師思維如何落地鄉村”,最終達成共識:先從低成本的文創市集、藝術裝置入手,用“小而美”的項目積累口碑,再逐步擴大規模。會后,大家形式浙江—旌陽幫扶聯絡機制,持續性的在線上為旌陽區鄉村運營師出謀劃策,解決他們在后續運營工作中的困惑與難點。
交流會尾聲,浙江省鄉村促進會副秘書長莊慶超的總結點明核心:“浙江經驗的本質,是在資源約束下找到最優解。旌陽要立足實際,把‘千萬工程’的方法論轉化為‘旌陽實踐’的施工圖,通過浙川在鄉村運營中的合作與深度交流,也將旌陽區“1+1+N+N”的鄉村運營平臺模式,即一個鄉村運營工作領導小組,一個鄉村運營中心,組建N個強村公司,招募N個鄉村運營師的模式也推廣并應用到了浙江的鄉村運營工作中”。沙龍分享會后,旌陽區鄉村運營中心與浙江芒種鄉村運營公司在會上攜手發布《旌陽區鄉村運營試點村商業白皮書》招商實施計劃,將更多浙江、四川本地資源帶進旌陽,保障旌陽區鄉村運營工作的推進及產業、資源落地。
此次浙川協作培訓活動,既是旌陽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行動,也是東西部協作共促鄉村發展的生動縮影。隨著浙江經驗的本土化轉化,旌陽區正逐步探索出一條“以人才賦能破解資源瓶頸、以精準施策激活鄉村價值”的特色運營之路,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旌陽活力”。(張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