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煤價格均降! “加減乘除”看四川上半年能源運行形勢

今年上半年,四川工商業電價、天然氣價格、煤炭價格均有下降——8月1日,全省能源運行形勢分析會議透露利好消息。
這是省委省政府整合調整我省能源管理職能以來,首次召開的能源運行形勢分析會議。川觀新聞記者第一時間,從加、減、乘、除四個維度,對四川上半年能源運行情況進行了梳理。
加什么?電力裝機、電網能力加速擴容
從增長點看,上半年四川能源運行主要有四大亮點。
電力裝機加速擴容。省能源局能源運行協調處處長鄧偉介紹,今年上半年,四川電力總裝機達1.47億千瓦、同比增長10.1%,發電量2342億千瓦時。其中,上半年新增裝機為去年同期的2倍,光伏裝機同比增速最為突出、達到110.8%。
電網通道能力增強。上半年,阿壩—成都東特高壓交流工程加快建設,攀西交流、隴電直流、疆電直流特高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成都邛崍500千伏等13項迎峰度夏電網項目建成投運,累計新建輸電線路704公里,新增變電容量962萬千伏安,整體提升各級電網供電能力655萬千瓦。截至目前,全省輸電線路總長超2萬千米(國家電網供區第1),建成50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換流站)75座(國家電網供區第2)。四川正全力爭取將更多電網工程納入國家“十五五”電力發展規劃,持續提升電力輸送能力。
清潔能源生產提升。上半年,全省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同比提升約1個百分點。特別是天然氣產量,繼續穩居全國第一,約占全國23%。
儲備能力建設加速。四川已爭取一批煤炭儲備基地納入國家布局,已建成高興等儲煤基地,形成煤炭儲備能力290萬噸,中煤廣元等煤炭儲備基地加快建設,建成后全省儲備能力將達800萬噸以上。
減了啥?市場化改革顯效,用能成本降低
用能成本,是各大企業關注的焦點。會上透露出好消息,上半年,我省工商業電價、天然氣價格、煤炭價格均有下降。
先看工商業電價。上半年,工商業用電均價同比下降0.5分/千瓦時。6月,受豐水期水電增發、外購電量價齊跌及分時電價政策利好等因素疊加,降幅尤為顯著,同比下降4.5分/千瓦時。
天然氣價格也有小幅下降。隨著進口現貨LNG到岸價格的下降,自5月起天然氣購氣均價逐月回落。
再看煤價。今年以來,全國煤炭市場供大于求,寬松的煤炭市場疊加疆煤、陜煤入川鐵路運價階段性優惠措施,煤炭到廠價格持續下行。1—6月,全省電煤均價同比下降超過10%,其中,疆煤均價降幅最大,同比下降超過18%。
如何乘?協同+創新,優化能源運行調度
如何優化能源運行調度,讓其更好發揮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省能源局局長鄧超介紹,今年上半年,四川能源部門加強“協同+創新”,推動能源供應提質增效,價格穩中有降,結構持續優化。
聯合調度協同保供。四川創新電調、水調、氣調、煤調、雨調“五調聯動”,通過完善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組織應急演練,推動電源電網項目迎峰度夏前順利投運,迎峰度夏和第十二屆世界運動會各項電力保供措施得以全面落實。
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上半年,四川在全國首創“水火風光同臺競價”機制,即燃煤火電與水電、新能源同臺競價,合理設置燃煤火電政府授權合約價格;2025年年度市場交易均價同比下降1.2分/千瓦時。此外,還優化零售套餐設置,新增豐水期比例分成套餐、豐水期批發價格聯動套餐,促進批零價格有效傳導,確保終端工商業用戶切實享受改革紅利。
優化電力調度運行方式。四川統籌迎峰度夏電力保供和水庫電站蓄水,實現水電多發、火電等價格較高電源減發,上半年水電發電量同比增長5.3%,煤電發電量同比下降6.8%。同時,持續優化外購電策略,在西北地區光伏大發時段購入低價電量,全年中長期購電均價同比降低0.06元/千瓦時;優化發用電曲線匹配,利用省間負荷差異低價購入省間現貨電量,購電均價較去年同期降低0.29元/千瓦時。
怎么除?破除結構瓶頸,推動能源低碳轉型
四川能源規劃建設與運行調度工作持續推進、成效逐步顯現,鄧超表示,下一步,四川將進一步破除結構瓶頸,推動能源低碳轉型。
在破除能源結構性矛盾方面,四川近年來花了大力氣,在持續鞏固水電主體地位基礎上,大力發展風光等新能源裝機,增加具有頂峰兜底作用的火電裝機占比,同時加大電網的互聯互濟能力。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邁出堅實步伐。上半年,四川優化促進綠電消納的電力市場機制,穩步提升綠電交易規模,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550萬千瓦煤電機組開展節能降碳改造和靈活性改造。從消費端看,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占比達75%,“電動四川”行動累計實施電能替代超1000億千瓦時。
能源綠色供給做加法,用能成本做減法,協同創新做乘法,破除瓶頸做除法,持續推動能源服務產業和企業發展。在今年剩下的幾個月時間里,四川還將持續強化監測分析、電網運行韌性及政策精準性,以“極限思維”應對能源安全挑戰,以高質量能源運行調度有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川觀新聞記者 李欣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