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四川省區域創新能力“年報”出爐,傳遞出哪些新信號?

    2025年08月02日08:18 | 來源:川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省區域創新能力“年報”出爐,傳遞出哪些新信號?

      8月1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在成都發布《四川省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梳理了全省21個市(州)的綜合創新能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省21個市州通過承載創新要素、組織創新、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共同構成四川創新驅動發展的支點。作為觀察全省區域創新體系的“窗口”,《報告》傳遞了哪些新信號?

      看分布

      創新梯隊格局趨穩,部分市州進步明顯

      根據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將全省21個市州分為三個梯隊,其中排名前7位為全省上游水平,第8位到14位為中游水平,第15到21位為下游水平。

      具體來看,成都以80.84的綜合評價值位居全省榜首,綿陽、宜賓、德陽、眉山、雅安、瀘州位列第2—7名,構成了第一梯隊;攀枝花、樂山、自貢、遂寧、內江、南充、資陽緊隨其后,組成了第二梯隊;其他市州形成第三梯隊。

      “從總的情況來看,全省創新梯隊格局趨穩。”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統計師王春華注意到,在第一梯隊中,前5名創新能力保持穩定,排名和去年報告保持一致,與前年相比,僅有第五名發生了變化,由雅安變成了眉山。

      格局趨穩還體現在區域分布上,從《報告》中看,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包攬了第一梯隊。其中,成都平原經濟區創新綜合能力最強,成都、綿陽兩地穩居全省前兩位,5個市州位居全省上游。從過去三年的數據來看,這種趨勢更加明顯,除攀枝花在前年入圍過一次,其余時候,上游選手均來自兩個區域。

      雖然整體格局趨穩,但一些市州進步明顯。記者梳理發現,21個市州中,有9個市州位次實現提升,分別是雅安、攀枝花、樂山、遂寧、內江、資陽、廣安、巴中、涼山,尤其是資陽、涼山兩地提升最快,比去年上升三位。

      其中,資陽通過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科技創新的激勵引導和杠桿作用,創新能力排名由上年的第17位提升至第14位,涼山則通過深化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科技人才隊伍發展,創新能力升至第18位。

      “在加快科技強省的背景下,各地創新勢頭正在向好。”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王楠注意到一個變化,成都的綜合評價值和次位地區、末位地區的差值比去年有所減少。“這說明全省各地正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更大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和產業化,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更多新動能新優勢。”

      找路徑

      提升創新驅動效能,將“創新力”變為“生產力”

      “在過往的調研,我們發現部分區域存在科技與經濟位勢不匹配的現象。”王春華說,比如,有些市州的創新能力排名高,但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并不明顯;有些市州的地區生產總值排名靠前,但創新不足,產業轉型緩慢。“這需要提升創新驅動效能,把更多‘創新力’變為‘生產力’。”

      記者注意到,《報告》進一步分解了實力、效率、潛力三個維度,制定了創新資源、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創新環境等4項一級指標,創新經費投入、協同創新等12項二級指標,高新技術企業戶數年均增速等115項三級指標,通過科學方法量化評估21個市州創新活動的規模、效率和發展變化。

      “每個市州的優勢是啥,短板在哪,一目了然。”四川省科技咨詢委員會執行主任田云輝說,《報告》相當于給每個市州定制了一份“體檢報告”,對于排名靠前的指標,可以通過政策、資源聚焦進一步鞏固優勢,形成創新生態,針對靠后的,則可以靶向施策,補齊創新瓶頸。

      一些市州將《報告》中的數據,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舉措。

      “從《報告》中,我們看到了區域分化與協同并存。”眉山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此前他們搭建了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創新中心等中試平臺,通過推動“研發在成都、轉化在眉山”的產業協同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區域協同,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在眉山轉化應用。

      “要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綿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他們將聚焦核心技術攻關與產業生態構建,提升機器人、核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發展效率。(川觀新聞記者 高杲)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