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查發現地面開裂,裂縫上貼的紙片被撕裂
瀘州敘永縣連夜轉移117人 成功實現地災避險

8月1日晚,瀘州市敘永縣大石鎮初級中學校園內燈火通明,此前因山體滑坡轉移的紅洞橋村數十名村民被妥善安置于此。
“幸好當時我們聽指揮,都轉移走了……”回想起幾天前發生的那場山體滑坡,村民張光富心有余悸——受強降雨影響,7月24日6時左右,敘永縣大石鎮紅洞橋村11社、12社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由于預警及時,當地提前組織群眾轉移,讓56戶117人避免了可能因災導致的傷亡,實現成功避險。
多處地面開裂,存在滑坡前兆特征
大石鎮位于敘永縣東北部,距縣城48公里,被四洞溝、黃荊老林、畫稿溪三大風景名勝區包圍。
成功避險轉移是如何實現的?這要從一周前的那場大雨說起。7月19日晚,敘永縣大石鎮開始下雨,并越下越大。20日6時許,敘永縣氣象臺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20日至23日,當地大石雨量站記錄72小時累計降雨量達163.2毫米,大石互助村雨量站記錄累計降雨量達256.1毫米。
22日早晨,雨漸停,紅洞橋村12社社長楊勝錄拿著卷尺,開始在12社范圍內展開巡查。“主要看樹、電線桿有沒有傾斜變形,地面有沒有裂縫。”9時許,楊勝錄走到白云寺附近,在村民楊光銀空置的屋前,發現水泥硬化的曬壩被一條約1厘米寬的裂縫貫穿,曬壩兩邊的土里也有裂縫延伸。
“根據平時在鎮上培訓所學的經驗,判斷有地災可能。”楊勝錄打電話向村干部匯報情況后,繼續組織村民一起在附近擴大范圍巡查。到中午時分,在11社也發現了地面開裂的情況。
村干部接到險情報告后,第一時間上報大石鎮政府。鎮政府立即帶領汛期駐守技術支撐單位——四川省第六地質大隊技術人員趕赴現場。專業技術人員核查發現,該區域存在滑坡前兆特征。
通過綜合應用邊坡雷達等智能化裝備和瀘州市地災防治三維實景系統,結合歷史地災數據、地質環境條件等多元信息綜合研判,第六地質大隊科學圈定滑坡范圍及影響區范圍,并協助水利部門劃定河道危險區,為避險轉移決策部署提供技術支撐。
提前撤離果斷,村民成功避險
當日下午,大石鎮緊急轉移安置了受直接威脅的6戶13人。
數據監測的同時,土辦法也發揮著作用。“我們參照培訓教的‘貼片法’進行監測,在裂縫上粘貼的紙片全都被撕裂開了。”楊勝錄說。7月23日,變形范圍擴大,附近的稻田、墻基、公路均出現大面積下錯及開裂情況。
經研判,大石鎮應急指揮部立即將轉移范圍擴大至45戶95人。
24日凌晨2時49分,山體發出一陣轟隆隆的異響,楊勝錄一直不敢睡,和他一樣留守在村辦公室的人都聽見了這陣響動。
指揮部推斷白云寺及周邊可能發生大面積滑坡,再次將轉移對象擴大至56戶117人。當日凌晨3時許,影響區范圍內居民全部完成轉移。
24日6時許,約500萬立方米的土石轟然垮塌,大規模山體滑坡發生。
“聽老一輩說,這里以前發生過滑坡,但我們還是第一次遇到。”楊勝錄今年64歲,平時只有他和老伴在家。滑坡發生后,他從無人機傳回的圖像里見到自己的家:兩樓的磚房已倒塌,附近的路面一節節斷裂,地里的莊稼被沖毀、掩蓋……
據初步統計,此次紅洞橋村山體滑坡造成11處房屋倒塌,23處房屋不同程度受損,耕地損毀約564畝,10余畝魚塘開裂,區域內3公里左右道路垮塌阻斷。
值得慶幸的是,因預警及時、提前撤離果斷、管控到位,56戶117人成功避險,此次山體滑坡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目前,滑坡體已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技術人員運用邊坡雷達等裝備展開24小時動態監測,嚴防次生災害。(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啟龍 瀘州觀察 郭蕎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