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用善治溫度托起“理想之城”

    2025年08月05日18:33 |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
    小字號

    原標題:用善治溫度托起“理想之城”

      “樓社”聯動、“企社”驅動、“家社”共育,“高新是一個家”的治理理念,正轉化為生動實踐。

      用善治溫度托起“理想之城”

      你以為的成都高新區,是不是只有“班味兒”?其實不然。在高新區,理想生活正變得觸手可及。創業者帶著創意就能開張,家長可以放心將孩子托付到共享學習室,上班族通勤幾分鐘就能回到溫馨“小窩”……

      三十年間,這片土地實現驚人蛻變:從2.5平方公里農田,到237.2平方公里的現代化新城;從“拓荒者”到戶籍人口93.05萬,服務人群達220萬人的產業高地。是什么讓成都高新區成為如此多人的選擇?

      答案藏在“高新是一個家”的治理密碼中。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凝聚多元力量,如今,成都高新區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讓城市發展既有科技高度,又有人文溫度。

      “樓社”聯動 寫字樓變身“垂直社區”

      在成都高新區石羊街道盛樂社區復城國際,早上9點不到,5000多名員工陸續走進樓內400余家企業,樓下100多家商鋪正為營業做準備。

      如何在這座匯聚多元業態的商業綜合體內開展高效有序的治理工作?盛樂社區的做法是:以需求為導向,精準服務。

      “我們依托復城國際綜合黨委,在樓宇配備1名專屬網格長,劃分10個責任網格,發展了一批由物業人員、企業黨員組成的‘樓宇治理官’。”盛樂社區黨委書記狄玉萍介紹,“治理官”們能及時收集企業和員工需求,再協商解決。

      “剛開始,外賣員反映沒有休息場所,員工希望豐富業余生活,商戶期待更多客流。”狄玉萍說。這些需求反映的是同一個問題:在快節奏的商業環境中,如何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歸屬感?

      狄玉萍介紹,社區統籌復城國際綜合黨委、兩新組織黨組織、樓宇企業和商戶資源,打造了有聲圖書館、解憂小屋等8大功能場景,并聯動5家“兩企三新”組織嵌入5個服務微陣地,共建職場、情感、健康、能量、綠色“五大補給”聚合型服務項目。

      其中,職工們點贊最多的是“小羊童行”共享自習室,引導“兩企三新”、社區居民和青年志愿者參與共建,三年時間便聯動“兩企三新”組織63家,累計服務1852個家庭。

      如今,“上班在樓里,服務在身邊”的便利生活在高新區多點開花。

      在桂溪街道月牙湖社區,由社區牽頭規劃,天祥廣場出資打造的東方希望天祥廣場服務站,集勞動調解、政務服務等于一體,還配備了午休睡眠艙、母嬰室等設施。今年又新添“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讓企業和員工的建議直達社區。

      “企社”驅動 穩穩托起安居夢

      23元一晚,就能在城市找到一個溫暖的暫住之地。對于剛來成都打拼的年輕人來說,這是初來乍到的第一份歸屬感。

      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天驕西路社區緊鄰富士康等大型用工企業,每天有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涌入——找工作、租房子、安頓生活,每一步都不容易。

      偶爾囊中羞澀?沒關系,廣廈旅舍和體面人旅舍的老板“大手一揮”:“先住下,工作找到再說!”還有太平張醪糟、天府壹家等愛心餐飲店,累計發放1000余張愛心飯票,讓困難的人吃上一口熱乎飯。

      “來求職的年輕人,常常遇到崗位信息不對稱、維權渠道不暢通、勞資糾紛調解慢等問題。”天驕西路社區黨委副書記孫勇說,以龍湖時代天街為例,該街區有61家人力資源公司,日均吸引上千人求職,年均產生勞動糾紛230余件。

      求職路充滿坎坷,如何破題?

      “社區人力資源共享站建立了崗位信息庫,鏈接轄區企業崗位資源,精準匹配求職者。”孫勇說,目前社區正在打造“一站式社區綜合服務站點”,集就業對接服務、權益保障與勞動調解等于一體,能有效提升群體就業率和勞動糾紛調處率。

      當年輕人站穩腳跟,他們對“家”的期待開始生長——這種成長需求,在一街之隔的天瑞社區得到回應。

      西園街道天瑞社區工作站和天全社區工作站,聚集了周邊企業的10萬余名產業青年,他們的居住需求被精準納入“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從保障性租賃住房到公租房,從合租單間到獨立套房,2萬余套(間)住房,讓不同階段的奮斗者都能找到落腳點。

      此外,工作站聯合企業、物業,定期舉辦“最美寢室”評選、技能培訓課堂等,并通過“天合樹下”青年交友會、“員工幸福季”等特色活動和11個特色場景,滿足青年社交、休閑、健康需求。

      從安身、安穩,再到安心,西園街道的探索,正是成都高新區以精準服務回應產業青年的成長需求,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過得好”的鮮活樣本。

      “家社”共育 拆掉居民“心墻”

      穿過人潮洶涌的玉林西路,拐進火燒堰巷,便進入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區。

      夏日的晨光中,居民們談起居住環境的變化:“這些20世紀90年代的老房子,以前連個像樣的公共空間都沒有。”直到前年社區組織居民實施小院更新,拆除了蓓蕾東巷3號院落的隔墻,將零散空間整合成共享綠化休閑區。

      “現在環境這樣舒適,哪個舍得搬走呢!”蓓蕾東巷3號院居民蔣阿姨說,環境改善后,許多年輕人來社區創業,她的閑置屋子出租給“野岸未來”青年團隊,打造成一個文藝范兒十足的共享辦公空間。

      城市化進程中,老舊社區普遍面臨“老齡化”“空心化”等結構性困境。蓓蕾社區用0.71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間給了2.2萬居民一個新解法——讓年輕人成為治理的參與者和引領者。依托青年的創造力,更高品質地服務轄區的“一老一小”,讓“老”社區呈現“年輕態”。

      如今的蓓蕾社區,90%公共空間被自發利用——兒童畫爬上老院墻,打開“無邊界美術館”的大門;閑置社區空間、菜市場等變成生活、藝術的共享之地;“青年會客廳”吸引數個青年創業團隊參與治理……居民在共同締造中建立情感聯結,逐步形成家社共育、商居共治、全齡友好型治理格局。

      蓓蕾社區的實踐探索是成都高新區持續推動價值共鳴,營造“家園共建”治理意識的一個縮影。

      “重塑家園意識,重返熟人社會。”成都高新區黨工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讓“高新人”這一情感標簽更加鮮明和被普遍認同。

      如今,在成都高新區,黨建引領下的“三級民主協商”在各社區正深入推動,發揮說事議事、化解矛盾、服務升級的作用,居民在交流協商中參與社區、小區治理的主觀能動性越來越高。(供稿單位/中共成都高新區工委黨群工作部、中共成都高新區工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