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熱銷亂象:中藥貼or物理貼?專家提醒警惕“偽三伏”

三伏貼,是一種膏藥,也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中醫中的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于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主要成分有艾葉、生姜、白芥子,強調通過特定穴位的藥物刺激和節氣陽氣雙重作用,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近日,隨著三伏天進入中伏階段,傳統中醫療法“三伏貼”也迎來銷售高峰。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市面上三伏貼種類繁多,一些“偽三伏貼”打著中醫“調理身體”“冬病夏治”的概念銷售,但實則不含任何中藥成分,誤導消費者。
一些商家混淆產品概念,讓消費者難辨真假。
沖上熱搜爆款 三伏貼花式營銷
各大電商平臺上,“三伏貼”正是眼下的熱搜爆款。在某電商平臺上銷量前十的三伏貼產品中,一家名為“內廷上用”的店鋪,其銷售的“穴位壓力刺激貼三伏貼型”產品,占據了廣告頁面大半。商品宣傳圖中,僅對中間黑色區域標明“膏體”字樣,但黑色膏體到底是什么并未說明。記者仔細查看該產品外包裝時,并未標明有任何中藥成分,該“膏體”并非藥膏,而是一塊黑色膠布,這讓購買用戶難以分辨是否含有中藥成分,不少消費者評論“沒有中藥,感覺受到了欺騙”。
記者向客服咨詢時,客戶僅僅回復:“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將貼敷于特定穴位,進行外力刺激,以進行調理。”回復中,客服只提到了外力刺激,沒有提到中藥的作用,實際效果如何難以評價。
同樣,位列某寶平臺推薦榜前列的“如仁堂大藥房旗艦店”內,其銷售的三伏貼產品類型繁多,既有同傳統三伏貼含中藥成分的貼劑,也有不含藥成分但打著三伏貼名號進行銷售的物理類產品,所有產品混在同一個商品購買頁面之中,消費者若不仔細辨別,極易誤選。記者在向客服咨詢產品具體成分時,對方以“現在沒辦法確定”“沒現貨,不太清楚”“有運費險,不滿意再退”等為由回避問題,答復模糊不清。
在電商平臺上,不少消費者購買后發現三伏貼不含中藥成分,被誤導消費。
線下藥店銷售成分不一 銷售店員難以辨清
為進一步了解市場現狀,記者走訪了多家線下藥房和中醫診所。調查發現,配有專業醫師的診所銷售的三伏貼產品普遍含有艾葉、生姜、白芥子等傳統中藥材,是傳統的三伏貼,強調藥物滲透與穴位貼敷的雙重作用。
而部分藥房銷售的三伏貼種類繁多,既有含草本成分的傳統三伏貼,也有不含草本的純物理作用的“偽三伏貼”,且價格相差不大,都普遍在一盒20元左右。某藥房店員表示,三伏貼在夏季尤為暢銷,尤其含中藥成分的貼劑更受歡迎。“這種貼劑效果更明顯,貼上去有發熱感,對體寒、咳喘的人群較為適合。”
但在一些常見的外賣購藥平臺的線下門店,如“海王星辰”銷售的一款“三伏貼”則不含中藥,屬于純物理刺激類產品。記者在詢問成分時,店員也難以明確說明,只表示“賣得不錯,貼著也舒服”。
由于多數產品外包裝相似、價格接近,消費者在選購時往往難以分辨其是否含藥成分,存在被“偽三伏貼”誤導的情況。
專家提醒:認準批準文號,切勿盲目跟風
針對三伏貼市場魚龍混雜的現象,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中醫科中西醫結合科負責人韓林表示,傳統三伏貼的關鍵在于“藥力”和“穴位刺激”的協同作用,缺乏中藥成分的“穴位壓力刺激貼”,往往僅提供物理刺激,“刺激性有限,療效可疑”,且有些材料甚至可能引起皮膚過敏。
“我們真正意義上的三伏貼,是在最熱的時候,通過貼敷溫陽中藥來調理寒性體質、濕性疾病,比如體寒、陽虛的人群效果較好。”他指出,正品三伏貼常見成分包括艾葉、生姜、白芥子等具有溫陽、祛寒、化痰功效的藥材,而市面上一些不含中藥成分的 “偽三伏貼”,不僅缺乏治療效力,還容易因過度宣傳誤導消費者。
對于如何辨別產品真偽,韓林建議,消費者應盡量通過正規醫療機構如公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渠道購買三伏貼,并查看產品是否具有衛生部門備案的“批準文號”或“批號文件”。“正規三伏貼必須備案,包裝上應有明確成分標注和生產資質。如果沒有批號,就可能是三無產品,建議慎重使用。”
他同時提醒,三伏貼并非人人適用。像陰虛火旺體質者,本身體內熱象明顯,若再使用以溫陽為主的三伏貼,反而可能加重不適。因此,貼敷前最好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體質辨識,避免“千人一貼”的盲目跟風。
康辰宇 川觀新聞記者 陳碧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