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稻在富順縣開鐮
長長的稻茬孕育“噸糧田”的夢

“今天這百十畝,兩臺機子估計五六個小時就能收完。”8月8日上午,看著聯合收割機開進田里,陳鑫長舒一口氣。此前一天,自貢市富順縣古佛鎮鳳儀村剛下了一場大雨,水稻收割被按下“暫停鍵”。
陳鑫是內蒙古中孚明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孚明豐)自貢項目部負責人,管理該公司在鳳儀村周邊流轉的2000余畝農田。8月1日起,這些田塊的水稻陸續開鐮,是今年全省水稻最早開鐮的區域之一,被稱為四川今秋“第一鐮”。
今年四川水稻收割如何揮好“第一鐮”?
近年來,四川農機作業人員與實際需求始終存在缺口。在鳳儀村作業的農機手,就有一半來自省外。“農機作業季節性強,農機手收入不穩定,流失率高,年輕人入行意愿低,而且現在要求持證上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5月,省農業農村廳發出通知,要求農機手辦證換證,并重申保障農機源頭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
上述負責人說,依靠流動性較大的外來農機手,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四川鼓勵各地根據自身實際,培養一支扎根本地的農機手隊伍。在實際操作中,這支隊伍的構成,主要是村干部和種糧大戶。
富順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當地已組織轄區內部分村干部和種糧大戶接受培訓,且有部分人員獲得農機駕駛證。目前,這支隊伍已全面參與秋收。“我和兩位村干部輪流上崗操作,不讓機子等人。”富順縣龍萬鄉種糧大戶劉道金說,過去3天,他家的3臺聯合收割機“馬力全開”,已收割水稻200多畝,基本實現熟多少、收多少。
“就收到這。”富順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站副站長謝昶眼瞅著農機收完一畝水稻,趕緊叫停了機手。謝昶來到鳳儀村,目的是測試不同品種水稻的單產。鳳儀村的地塊是全省“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單產競賽地塊。這項四川去年啟動的田坎上的競賽,以“單產論英雄”的方式,測試各水稻品種的適宜性,激發各地推動糧食增產穩產的積極性。
作為鳳儀村競賽地塊的技術顧問,謝昶的目標是達成“噸糧田”的夢想。除雜、稱重……半個小時后,畝產數據出爐。“760公斤左右。”謝昶說,這個產量距離“噸糧田”還有不小差距。那么,剩下的缺口怎么補上?
答案在稻田里長長的茬口上。與全省其他水稻產區為了方便秋季耕作而壓低茬口不同,鳳儀村的稻茬多在25厘米至30厘米。“這是為方便再生稻萌發而故意為之。”謝昶介紹,作為再生稻第一縣,當地近50萬畝水稻的再生稻蓄留率已接近100%。如果順利,每畝再生稻的產量有望達到250公斤至300公斤。因此,只要再生稻蓄留得好,就有望成為“噸糧田”。(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成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