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更新,樂山這樣做好“加減法”

菜市場里占道經營、污水橫流,“買菜像打仗”曾是樂山市市中區草堂寺巷周邊2萬余名居民共同的痛點。如今,經過改造的新市場規整干凈,前來買菜的市民羅小英逗趣說:“干凈輕松買個夠。”
農貿市場的改造新建,是樂山市“四公一農”(公園、公廁、公交站、公共停車場、農貿市場)建設提升行動的重要一環。
圍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樂山以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近日,樂山市委明確,要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積極探索活化利用方式,加速推進“四公一農”建設提升、緩堵保暢、海綿城市建設等重點項目。
樂山市市中區新建草堂寺便民市場內攤位分區明顯。趙徑供圖
“減”亂象 菜攤不再“打游擊”
8月22日早上8點半,內設168個攤位的新草堂寺便民市場內,商戶們忙著擦拭攤位、碼放貨品。肉類區、蔬菜區、自產自銷區等功能分區標識清晰,水電、通風、排水設施一應俱全。
“以前路邊擺攤,天不亮就要來搶位置。”攤主楊秀感慨,現在市場統一規劃攤位,提供規范經營空間,自己也告別了“打游擊”。
今年3月,按樂山市“四公一農”建設提升方案,草堂寺便民市場以分區合理、管理規范形象全新亮相,長達數年的露天占道經營亂象消失了。
改變也受到周邊居民點贊。市場老顧客朱建華說:“現在逛市場就像逛超市一樣。”
當前,樂山全市已有76個農貿市場實現“舊貌換新顏”,讓市民的“菜籃子”變得越來越講究。
聚焦系統性解決老百姓身邊的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質,樂山“四公一農”建設提升全面升溫。鄰近三蘇路的春溪公園項目現場,吊臂忙碌揮舞,將荒地改造成公園。據了解,該項目包含地下停車場、城市驛站、騎行道、屋頂觀景平臺等,預計2026年開放。
去年以來,樂山“四公一農”項目建設共完成272個,完成投資約10億元。“計劃用3年時間,規劃實施883個城市更新項目,其中新建、提升農貿市場146個,新增公共停車位9500個,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至17.7平方米。”樂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執法監督科科長張斯說。
“加”通道 打通交通“微循環”
從煙火氣息濃郁的樂山老城區,前往產業蓬勃發展的樂山高新區,大渡河大橋是唯一的主干道。人流車流頻繁“交互”,這座橋一度成為樂山交通“腸梗阻”。“每天通勤時間大部分耗費在過橋堵車中。”在樂山高新區新能源產業園區上班的曹振說。
“當前,樂山主城區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2.15萬輛,魚鱗狀路網疊加‘三江兩岸’地理格局,也加劇了早晚高峰擁堵。”樂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擁堵背后,還交織著交叉口精細化不足、貨運穿城、干線銜接薄弱等問題。
查準“病根”,樂山市編制出臺《樂山市主城區緩堵保暢規劃》,建立分年度的項目庫,逐年實施突破。
去年底以來,致江路大橋、虎頭山“微循環”等11個城建重點項目建成,區域交通逐步改善。今年以來,多個緩堵保暢重點城建項目也開工。
“綠心路綜合提升改造工程與青衣路跨線橋建設項目同步進行。”樂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建設管理科科長咼鋒介紹,改造后綠心路將形成雙向6車道,同時跨線橋立體交通可以有效分流車輛,“這兩條道路力爭年底達成通車條件,屆時早晚高峰時段,高新南區與中心城區間通勤時間預計能節省15—20分鐘。”
根據《樂山市主城區緩堵保暢規劃》,接下來,樂山將構建“方格網+環形”高效路網,通過“外部成環”優化環城高速公路,加快推進貨運外繞環建設,通過“內部成網”提升主干道通行能力,密織次干道和支路。
樂山高新區防洪排澇綜合整治項目實施護岸工程。樂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供圖
乘數效應 融入新理念強韌性
8月20日,樂山“城市之肺”綠心公園南側,嘉州城市森林公園提升項目加快建設。
魚咡灣公園人工湖治理是項目建設重點之一。“關鍵在于引入水動力系統、植入‘水下森林’。”樂山市市中區綠心公園管理中心主任劉紅瑛介紹,治理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將通過水體生態治理、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濕塘等,為市民提供適宜的親水休閑地。
作為樂山主城區最大的“海綿體”,魚咡灣公園劃片范圍內,還將通過明確海綿路徑、落實海綿指標、科學布置海綿設施,建設多功能調蓄公園。“我們還將在部分區域使用碳纖維板,讓地面可以‘呼吸’。”劉紅瑛說,碳纖維板能將雨水、灌溉水節能返補給植被,促進植物生長。
生態治理與“海綿城市”建設并驅,形成“乘數效應”。魚咡灣公園汛期可化身“蓄洪庫”,臨時滯納綠心內山洪水,緩解下游城區內澇壓力,增強城市雨洪韌性。
這樣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項目,在樂山還有不少。如春溪公園項目,將設凹式綠地、透水鋪裝、植草溝、生態護岸、蓄水池等。城市內澇治理將以樂山城市水系為“海綿”骨干脈絡,結合城市老舊管網改造、城市防洪排澇等工程系統化推進……
貫穿樂山主城區的內河竹公溪也將肩負重任——通過竹公溪分洪道建設,樂山將逐步構建“上蓄、中分、下排”的城市分洪體系和“蓄滯削峰、源頭減排、超標除險”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未來可在汛期將竹公溪上游來水分流至岷江。(楊藝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