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村里老人去旅游何以打動人心?(健談)

“我要用做自媒體賺的錢,帶全村的老人去旅行!”
近日,河南博主李福貴發布的一條視頻,感動了無數網友。視頻里,她自費2萬多元,帶村里46名老人走出大山,去鄭州旅游。這些老人平均年齡70多歲,很多人一輩子都沒離開過大山。
出發前,李福貴為老人量血壓、買保險,通知子女,備好暈車藥、救心丸,包了2輛大巴車,還特地請了4名導游全程陪同……即使盡己所能做足了準備,李福貴還是深感責任重大,“好幾天都沒睡好,時刻都在擔心安全問題。”
出發那天清晨,老人們早早換上了整潔的衣裳,有人笑稱“打扮得比結婚那天還齊整”。那份發自內心的喜悅,令人動容。考慮到高齡老人行動不便,這一天,李福貴安排大家在劇場看戲。令人驚喜的是,老人們的興致和體力遠超預期——傳統戲曲、現代話劇、歷史劇……一行人馬不停蹄看了5場戲。
老人們流露出的喜悅讓李福貴很是欣慰:崔大哥的嘴從早上就沒合攏過;王大爺看劇聽不清聲音,但看他手舞足蹈的樣子,也許聽不聽得到已經不重要了……截至目前,該視頻已收獲近900萬點贊,李福貴的賬號粉絲也突破千萬。
許多網友感慨,李福貴又出錢又擔風險,實在令人感動。而在感動之余,也令人不禁思考:在物質條件逐步改善的今天,如何照亮這些農村老人的精神世界?
數據顯示,農村地區老齡化程度普遍高于城鎮,其中有不少是留守、獨居老人,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卻相對匱乏。在老齡化不斷加速的背景下,農村老人的精神世界尤其需要被看見。然而,要讓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單靠個人的努力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搭建更廣泛、更扎實的社會支持體系。比如,推動更多公共文化資源向鄉村延伸,文化館、圖書館等機構可以多組織戲曲進村、電影下鄉、老歌教唱等活動,并注重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讓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滋有味。村委會、老年協會等基層組織,不妨多辦一些下棋、秧歌等適合老人的文體活動,讓老人們愿意走出來、玩起來。此外,數字技術也在悄悄改變老人的生活。通過開展智能手機培訓、搭建“智慧養老”平臺,不少老人學會了視頻通話、線上看戲,甚至能和遠方的兒孫“天天見面”。
眼下,一些地方正在探索“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農村養老模式,比如設立互助養老站、開展志愿服務、推廣智能養老設備等,讓老人感受到更多溫暖與陪伴。在一些做得好的鄉村,老年活動中心成了最熱鬧的地方,老人們在活動中交流情感、學習新知,形成了積極健康的晚年生活圈。
“我們又回到了這座大山,但他們的世界已不再只有大山。”這次旅行結束后,李福貴這樣說道。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偏遠鄉村的老人既能擁抱更廣闊的世界,也能在熟悉的鄉土中獲得充盈的快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