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名校長工作室進社區 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繪就成長暖色

    2025年07月16日13:04 |
    小字號

    7月14日,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聯合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簡稱“雙名計劃”)王仕斌名校長工作室,走進通川區徐家壩社區未成年人學校開展暑期送教活動。該活動是四川省教育廳“名校長工作室輻射基層”專項實踐的典型案例,通過高校、名校長工作室、社區三方聯動,將優質教育資源精準輸送至城鄉基層末梢。

    王仕斌名校長工作室由王仕斌領銜,和來自川渝兩地的14名成員校長組成,每名成員遴選帶動5-10名青年成員,形成“1+14+N”的工作室人員結構,范圍涵蓋四川成都、宜賓、南充、達州、涼山、阿壩及重慶秀山、酉陽、墊江等地的100余所學校,發展定位為:凝練辦學思想,提升中青年校長專業理論水平和辦學治校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和鮮明教育理念、能夠引領川渝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為學、為事、為人的新時代“大先生”。

    童年敘事喚醒成長內驅力

    “當你站在講臺分享暑假故事時,什么經歷值得驕傲?”王仕斌校長在活動現場向孩子們拋出成長之問。作為教育部領航名校長,他引導孩子們重構假期意義:“這個夏天不僅是休整時光,更是發現自我、積蓄力量的成長驛站——無論是社區課堂的新收獲,還是玩耍時的創造力迸發,都將成為開學后班級分享的珍貴記憶。”

    現場三十余名孩子爭先舉手回應,四年級學生田雨桐大聲說:“我要把今天收到的彩筆畫滿家鄉的彩虹橋!”王仕斌特別表揚冒酷暑堅持參與的孩子,鼓勵他們“用計劃賦能假期,以行動書寫幸福”。

    “三維賦能”破解教育均衡難題

    本次活動創新構建“高校智庫+名校長工作室+社區陣地”教育供給鏈:課程賦能——師范學院師生團隊設計奧爾夫音樂啟蒙、漢字美學等互動課程;理念賦能——王仕斌工作室帶去“童年敘事成長法”等前沿教育實踐;資源賦能——現場捐贈文具禮包30余份,建立“成長資源銀行”長效支持機制。

    徐家壩社區未成年人學校作為達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建示范項目,已形成“高校專業志愿者駐點+社區空間活化+名師工作室引領”的特色模式,累計開課超200學時,惠及未成年人460人次。

    教育幫扶的“川東實踐樣本”

    “構建‘高校育苗、名師培土、社區扎根’的教育生態圈,讓每個孩子都被看見,是教育均衡最溫暖的注腳。”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合作是“雙名計劃”在川東地區的深度實踐,也是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的一次創新嘗試。王仕斌名校長工作室作為全省首批立項單位之一,已形成輻射達州、巴中等5市14校的幫扶網絡,近三年深入涼山、儀隴、巴中、重慶酉陽等革命老區130余所學校,開展送培送教、 問診指導、結對幫扶、教學研討、專題講座等,促進川渝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新“問題診斷-定制方案-跟蹤培育”幫扶機制;成果獲省教育科研一等獎,入選《中國名師工作室名錄》。

    托舉成長背后的教育家精神

    此次活動恰逢《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實施關鍵年。工作室通過“社區微校”載體,將教育政策轉化為具體場景,破解“暑期教育真空”難題,建立校社銜接成長鏈,踐行“教育家精神”中“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內核,探索城鎮社區未成年人學校標準化建設路徑。目前該模式已在通川區3個社區復制推廣,未來將納入“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體系。

    近年來,該校與該名師工作室深度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實際行動支持偏遠山區和革命老區中小學教育,工作室團隊多次走進涼山州、儀隴、巴中、重慶酉陽等地的鄉村學校、薄弱學校,開展送培送教、問診指導、結對幫扶、教學研討、專題講座等,成效突出,累計為區域中小學教師、家長及學生開展培訓講座180余次,受眾達10000余人,受惠學生達20多萬人,促進了川渝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柏晶)

    來源:川觀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