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科技

    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6.5噸“太空包裹”送達中國空間站

    2025年07月16日10:03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6.5噸“太空包裹”送達中國空間站

    7月15日5時34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在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的有力托舉下騰空而起。天光熹微,火箭尾焰在海天間留下一抹痕跡。

      8時52分,飛船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重約6.5噸的“太空包裹”到貨。

      相較于以往的貨運飛船,天舟九號的容量再創新高,不僅裝下了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還帶了兩套全新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190余種航天食品。

      長七火箭也是老熟臉了。這是它的第十次飛行,火箭技術狀態成熟已進入應用發射階段。

      3小時“太空牽手”成常態

      天舟九號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交會對接,被形象地比喻成“太空穿針”,難度可想而知。但如今,約3個小時,又準又穩的“太空牽手”,已經算不上新鮮事兒了。繼天舟七號、天舟八號后,天舟九號再次實施3小時交會對接任務。這種“速運”方案,已經升級為中國貨運飛船標準交會對接的常態化操作,被業內稱為“性價比”最高的技術方案,兼顧效率與可靠性。

      一系列精準操作的背后,離不開“領航員”——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研制的飛船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它更像是一位“全能選手”,背后的“錨點”技術通過預設關鍵位置參數,將復雜交會過程分解成多個可控階段,既能保證交會精度,又能動態調整軌跡,應對軌道誤差與突發故障,還能縮短任務周期,支持不同時長交會對接模式。

      相比于前兩次3小時快速交會對接,天舟九號還面臨了兩個新挑戰:首次在特定太陽高度角條件下和在新的軌道高度實施交會對接。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飛控團隊對控制系統進行了全面分析,針對不同軌道條件,依托軌道數據及仿真開展分析研判,確保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完全滿足任務需求。團隊還利用數學仿真和快速仿真技術,分析飛船上各種設備的在軌運行狀態,確保各系統的穩定運行。

      交會對接完成后,天舟九號轉入組合體飛行段。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進入飛船,按計劃開展貨物轉運等相關工作。

      全新艙外服壽命延長

      中國空間站工程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后,航天員長期駐留,還要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貨運飛船就是“太空快遞員”,為空間站提供所需物資。其中,天舟九號是該階段的第4艘飛船,肩負著為神舟二十號和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送貨”的任務。

      此次送達的貨物種類豐富,包括航天員生活物資、鍛煉裝置和醫監用品等,用于全面保障航天員在軌生活;航天員出艙保障物資、平臺工具和維修備件等,將確保航天員出艙活動順利開展;生命醫學、材料學等設備設施和實驗樣品,將支撐在軌科學實驗持續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兩套全新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將壽命延長到了4年20次。眾所周知,艙外服可以保障航天員在艙外活動時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業。在此之前,中國空間站艙外服的設計標準是,使用壽命“在軌貯存3年,期間出艙使用次數不小于15次”。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專家尹銳介紹,此舉將最大化發揮艙外服在軌應用效能,節約工程成本。科研團隊不僅構建了天地聯動、科學合理的艙外服健康監測和壽命評估方法體系,還利用系統識別壽命短板,便于后續服裝壽命升級,達到既風險可控又延長壽命的目的。

      將焦點重新放到“太空快遞員”身上,約8個月前,天舟八號發射時,天舟九號就已經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并進入整船待命狀態。“這是天舟系列貨運飛船首次具備3個月應急發射能力。”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天舟九號發射時,后續貨船也同樣具備任務備份的能力。“它們將一代代接力,為空間站運營安全保駕護航。”

      23項科學實驗在軌開展

      23項科學實驗項目也已送達,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等領域。

      最晚搭上天舟九號的“乘客”是3項生命科學實驗項目,包含骨骼肌前體細胞、肝細胞、腦類器官芯片等實驗樣品,因為它們需要在文昌發射場完成樣品制備和臨射安裝等工作。

      “我們把骨骼肌前體細胞裝載在細胞組織培養單元上,飛船‘到站’后隨即就可以開啟實驗。在太空失重環境下,觀察這些細胞的生長運動,探究其遷移機制,有望找到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出現肌肉萎縮的原因。”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應浩說,這項實驗將為探索肌肉疾病的治療等提供新思路,還可以為推動細胞在空間環境下的遷移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后續,一系列實驗將陸續開展。利用問天艙生物技術實驗柜,科研人員將開展空間微重力環境對人腦類器官結構功能的影響及機制、核酸脂質納米藥物在細胞內轉運規律和機制等研究,進一步深化對生物體生理病理的認知,為人類健康保障提供基礎支持。

      夢天艙燃燒科學實驗柜也將繼續“點火”,開展微重力近極限火焰模擬強湍流火焰分區行為研究等科學實驗,為發展燃燒基礎理論和深入理解動力系統及相關領域燃燒的重要機理提供支持。(北京日報記者 何蕊)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