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車、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貼地軌道“跑”出千億級產業集群

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
成都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
■園區匯聚570余家軌交上下游企業
■產業集聚度居全國前列、西部之首
■產業鏈條營收已突破4400億元
■成為成都十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之一
全國首列時速160公里市域A型車飛馳于19號線;采用國際最高自動化等級GoA4全自動運行系統亮相27號線……高頻閃現的“首創”既表明軌道交通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也呈現了軌道交通的發展速度。
貼地奔跑,成都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已“跑”出千億級產業集群,成為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匯聚570余家上下游企業、本地配套率超過75%、國內70%氫能軌道交通車型氫動力系統“成都造”——一組數據亮出了成都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的名片,也亮出了產業園區發展的澎湃動能。
氫動力“不輕”
國內70%氫能軌交由“成都造”牽引
“今天上午,我們公司牽頭研制的西南地區首套220kW高安全固態儲氫燃料電池應急發電系統正式應用示范。”7月15日,記者趕到位于新都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四川榮創新能動力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榮創新能”),該公司副總經理談劍釗告訴了記者這一好消息。
據談劍釗介紹,該系統是成都市綠色低碳領域的“揭榜掛帥”項目,較計劃時間提前了8個月完成研制,其亮相標志著我國氫能應急電源實現核心設備自主化與工程應用取得新突破。
從國內首輛氫燃料電池電動機車“藍天號”到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再到世界首輛氫能接觸網檢修作業車、國內首列氫能鉸接式輕軌車、國內首輛氫能地鐵施工作業車等,這些國內外首臺(套)軌道交通車輛的燃料電池系統,都來源于榮創新能配套研發。“目前,國內70%氫能軌道交通車型的氫動力系統都出自榮創新能。”談劍釗說。
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也是成都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重點打造的產業鏈之一。成都相繼出臺多項氫能產業支持政策,加快布局氫能產業賽道,目前已聚集100余戶氫能關聯上下游企業。
“研造修”一體化
實現本地配套率超75%
乘坐軌道交通19號線的旅客,會發現車型更加安靜、快捷和舒適。這條連接成都兩座樞紐機場的軌道交通,融合了5G通訊、全自動駕駛、智能運維等先進技術,為國內首創時速160公里的市域A型車。而這車型正是出自中車成都公司。
“同樣采用該款車型的還有去年開通的資陽線。”中車成都公司技術部車體分管設計師葛天稱,在新技術加持下,車輛運輸效能提升逾三成。
成都軌道交通資陽線是四川省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路,依托全國首列基于5G車通信全自動駕駛的時速160公里新一代市域A型列車技術平臺,成為國內速度最高的市域A型列車。自去年9月開通運營以來,已成為成都都市圈的交通新動脈。
歷經多年發展,中車成都公司已發展成為四川省軌道交通裝備“鏈主企業”。而它所處的成都市區北部的新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聚焦航空軌交打造特色產業名片,先后規劃建成3600畝的航空產業園和2000畝的軌道交通產業園。依托產業園區賦能,成都地鐵70%實現“新都造”,本地配套率超75%,構建起軌道交通“研造修”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實現“成都車、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產業集群貼地“跑”
匯聚570余家上下游企業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除了全國首列新一代市域A型車,中車成都公司還打造了全國首列熊貓旅游專列——“熊貓專列1.0·安逸號”,并先后推出了“熊貓專列2.0·什邡號”“熊貓專列3.0·成都號”為代表的精品旅游列車,為游客提供獨具特色的鐵路出行新體驗。
“得益于成都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我們公司也持續壯大,依托產業集群的‘名片’效應,公司業務范圍從成都延伸到了全球。”園區內的成都金強機電設備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機電設備設計、生產及維保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總經理余志強稱,公司員工數從成立初期的幾個人已發展到現在的近200人,年營收增至近1億元。
數據顯示,成都市軌道交通裝備集群相關產業園區已匯聚570余家軌道交通上下游企業,產業集聚度位居全國前列、西部之首,被納入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園區為核心承載,近年來,成都持續推動軌道交通產業向高端化邁進,已構建起涵蓋科技研發、勘察設計、工程建設、裝備制造及運維服務的完整產業體系。相關數據顯示,成都軌道交通產業鏈條營收已突破4400億元,成為成都十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之一。(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楊富)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楊富 受訪者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