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古藺:以苗文化為“鑰匙”,解鎖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子”

“我們博物館主要以苗族文化為核心,從苗族歷史、民間文學,到農事節慶,再到苗族音樂、醫藥,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都能找到鮮活注腳……”7月15日,在瀘州市古藺苗族文化博物館,解說員何蘭身穿一襲苗族傳統服飾,正娓娓道來。
不遠處的苗鄉織女園內,苗族同胞們頭戴銀飾,同樣穿著傳統苗族服飾,展示著苗家刺繡藝術,吹奏著蘆笙,只為更加全面地展示苗族文化。
據了解,作為川南片區首個苗族文化博物館——古藺縣苗族文化博物館不僅是觸摸古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更承載著多重使命:是展示苗族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堅實陣地,也是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而對大寨苗族鄉而言,它也更像一粒種子,為鄉村發展注入文化底氣,讓沉寂的苗鄉開始醞釀別樣的生機?!惫盘A縣大寨苗族鄉組宣委員藺磊感慨道。
“特色的苗族文化,當地如何利用并融入到鄉村發展?”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藺磊笑著表示,答案“藏”在每年正月的踩山節里:以前踩山節是姑娘小伙笙歌定情的日子,如今已演變成苗漢同胞共慶的盛會。
連續舉辦三十余屆的踩山節,早已不是簡單的民俗活動——在祭花竿、唱民歌、吹蘆笙、跳苗舞等特色活動中,大寨苗鄉將傳統祭祀、農耕文化、民族團結等內容融入其中。據介紹,今年的踩山節還新增了民族好物展示環節,更讓游客在趕鄉集、品高山茶、喝攔門酒的互動里,沉浸式觸摸苗族文化的溫度。
文化要傳承,更要“變現”。
大寨苗族鄉的探索不止于節慶。據介紹,當地成立強村公司,把苗族婦女手中的刺繡、蠟染變成訂單產品,一枚繡著苗家圖騰的小香囊,經由電商平臺飛向全國各地;在瀘州市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內,6000余畝烤煙去年帶來2059萬元產值,與引進的王氏鳳媽、綠秀菌業等7家企業一道,撐起“糧、煙、蔬、果、菌”綜合農業園區的骨架,讓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余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近6%。
“發展產業的同時,苗族文化的傳承容不得半點馬虎。”該鄉黨委書記詹鑫說,當地中心校開設的苗族文化課程上,孩子們跟著苗族老藝人學唱古歌、學吹蘆笙,家庭里長輩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成了最生動的教材。不僅如此,鄉上還挖掘出多位苗族民間藝人,將傳統歌曲與現代音樂融合,讓蘆笙旋律搭上節慶舞臺的節奏,讓文化自信在年輕一代心中慢慢發芽。
“苗族文化好比大寨鄉的根與魂,產業發展則是枝葉與果實。”詹鑫總結道。談及未來,詹鑫表示,既要讓苗族文化傳承下去,也要讓它在市場上煥發新彩;既要讓踩山節的蘆笙聲響徹鄉村,也要讓它帶動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在繼續走好文化與產業的融合之路上,讓苗鄉的文化底色更亮,發展底氣更足。
(瀘州觀察 張其)
來源:川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