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互約出釣 拍照留念 放流護水

    Z世代年輕人愛上水邊慢社交

    2025年08月11日09:52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Z世代年輕人愛上水邊慢社交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恰如當下Z世代年輕人垂釣心境的寫照。

    在一汪清水前,拿起魚竿,甩出魚線,年輕人借釣魚尋找不同的心境:有人享受片刻寧靜,有人期待收獲驚喜,有人沉浸于自然的懷抱,有人體會等待的樂趣。

    與此同時,釣魚也成為一種松弛的社交方式,釣友間分享魚餌、互約出釣,在靜默與交流之間收獲情感連接。一竿一線之間,他們找到了與自然相處兼具社交趣味的生活新方式。

    現場

    清晨和傍晚,工作日河邊的釣魚人

    7月中旬的一個工作日下午,北京溫榆河公園旁的清河兩岸依舊熱鬧。十幾名垂釣者沿岸排開,其中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偶爾夾雜幾位五六十歲的老釣手,以及帶著孩子來體驗的中年人。陰沉的天色和即將落下的雨,并沒有擋住年輕人到水邊“放空”的興致。

    到下午3點多,河邊的天空陰了下來,偶爾“掉了幾個雨點兒”,但釣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大多沒有撤離的意思。一位30歲左右的男士說,自己今天工作輪休,就想來水邊玩玩,但釣了一個小時也沒上來一條魚,“可能跟天氣有關,過兩天休息,天好再來”。

    第二天下午,天氣晴朗了許多。來廣營北路清河沿岸十分熱鬧,兩處橋邊攔水壩附近,各有十余名釣魚人,有的獨自靜坐,有的三兩結伴。整齊的魚竿指向水面,陽光下偶爾泛起細細的漣漪。

    一名19歲的小伙子指著水邊魚護里的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收獲。他介紹,自己是一名電焊工,因暑期天氣炎熱,工地停工,閑不住的他便出來釣魚。“昨天路過這兒,看見有人有魚,今天就特意帶著魚竿來試試。”從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他一共釣上來4條魚。

    沿著清河往京承高速清河大橋方向走,橋下有幾個天然形成的水塘成了釣魚者的樂園。圍在水塘邊的幾撥兒釣魚人中,既有50后的老大爺,也有80后的中年人,還有兩位00后的小伙子。這兩位00后都是第一次嘗試釣魚,拿著手竿反復掛餌、甩竿,卻一條魚也沒上來;而80后的中年人和50后的老大爺顯然經驗更豐富,裝備也專業得多——馬扎、陽傘、魚竿一應俱全,支起臺釣架后便悠然自得地等待魚上鉤。

    一位80后男士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我釣魚好幾年了,明顯感覺這幾年釣的人越來越多。”他說,從溫榆河、清河到亮馬河,到處都能看到釣魚的人。

    他還發現,釣魚群體正在呈現年輕化趨勢,不少年輕人加入其中;而這項原本以男性為主的休閑活動,也吸引著越來越多女性愛好者參與。釣魚仿佛成了一種時尚活動,“工作日下班后,基本能有四五個釣魚的;要是一到周末,這水塘邊幾乎站不下人”。

    探因

    慢節奏、好上手,體驗后有點上癮

    “這個池塘不管什么時候都有人。”90后的釣魚愛好者小汪笑著說,他幾乎每個周末都會來這個野塘釣魚。為了搶到理想的位置,他常一大早就出門,在池塘邊一坐就是一整天。“我喜歡釣死水,比較穩定,對水位和天氣的要求沒有河道那么高。”

    小汪是南方人,從六七歲起就開始接觸釣魚。來到北京工作后,他起初并沒有把釣魚提上日程。今年二三月份,他偶然在網上刷到釣魚的視頻,隨后平臺便不斷給他推送相關內容,勾起了他兒時在水邊的記憶。于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了根魚竿,沒想到這一釣又重新迷上了釣魚。

    在他看來,釣魚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能讓人暫時忘卻雜念,專注當下。“周末坐在岸邊,把注意力集中在魚漂上,整個人都放松了下來。這種專注和寧靜,是平時很難體驗到的。”小汪說,正是這份難得的安靜和投入,讓他每個周末都期待再次來到水邊。

    慢節奏,是吸引年輕人愛上釣魚的重要原因。28歲的劉巖從事教培工作,去年曾在朋友的帶動下嘗試過手竿(不裝繞線輪的釣竿),但起初并沒覺得有趣。后來一次假期,他和幾位朋友騎摩托跑山,同行的人都帶著路亞(釣魚方法)裝備,邊走邊向他描述釣魚的魅力:“上魚的時候手感特別好,有一種‘噔噔噔’的從靜到動的拖拽感。”

    那次跑山,劉巖在房山大石河的溪流中第一次嘗試了路亞。魚上鉤的瞬間,他感受到朋友們描述的那種奇妙手感,從此被深深吸引。“那種感覺很奇妙,體驗過之后我就上癮了。”他說。

    對劉巖而言,釣魚的最大意義是讓自己沉浸在安靜與專注中,感受時間的從容。他說,如今的生活常被各種事務和信息打斷,而在河邊釣魚時,注意力能完全集中在魚漂和水面上,時間仿佛都慢了下來。這種難得的沉浸體驗,讓他每次走到水邊都充滿期待。

    劉巖認為,吸引大家愛上釣魚的不僅是節奏放慢、心境平和的體驗,各類社交平臺的傳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在有大量釣魚直播,許多網友會圍觀“云釣魚”,就像看球賽一樣,看著心里就癢癢,也想親自嘗試。

    與此同時,網絡上關于釣魚技巧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年輕人不必像過去那樣專門拜師學習;釣魚裝備也能在電商平臺輕松購得,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入門門檻并不高。

    現在,劉巖自己也開設了一個名為“京常釣”的釣魚自媒體賬號,他會在上面發布各類釣魚信息,還帶動一些網友從線上走向線下,親身感受垂釣的樂趣。

    因為熱愛釣魚而投身自媒體的人,并不只有劉巖。“小e的北京釣魚地圖”也是釣魚自媒體中的一員。博主“小e”從2023年夏天開始嘗試釣魚,最初玩的是路亞,后來又嘗試了小物釣(一種釣小個體原生魚的釣魚運動)。

    他認為,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釣魚,也與路亞、手竿、小物釣等方式簡單、方便密切相關。“這些釣法非常適合新手上手,只要稍微學一學就能上魚,收獲很直接,體驗感很好。”

    “小e”表示,如今大家工作節奏緊湊,很難像老釣手那樣整天守在河邊臺釣。所以,一種被稱為“通勤釣”的玩法流行了起來——帶著簡單的工具,在上下班路上甩上兩竿兒,半小時說不定就能收獲一條魚。

    在這批“通勤釣”愛好者中,上班族小蔡是典型代表。他每天早上出門都會帶著魚竿,路過清河時先甩兩竿兒,等時間差不多了再騎上電動車去公司。小蔡說,他從2022年開始接觸路亞,那時釣魚群體里的年輕人還不多。

    “這幾年明顯感覺到釣魚群體越來越年輕,其中不乏年輕女性的身影。”小蔡覺得,這和路亞的便捷性有關,“工具很輕,一個小包就能走,不像臺釣要大包小包的。而且,現在用的都是泥餌,沒有腥味,干凈衛生,我看不少女孩留著美甲也在釣魚。”

    收獲

    修身養性,順手還能社交、創業

    因為迷上了釣魚,小蔡的作息也隨之改變。如今,他晚上10點多就和孩子一起入睡,清晨4點半起床,5點出門,5點半就能到河邊開釣,8點半前收竿,不耽誤白天上班。

    小蔡覺得,釣魚是一項兼具樂趣與身心益處的活動。早睡早起的習慣讓他感覺身體舒暢、精神健旺,而清晨的河邊空氣清新,還能看到水面升起的薄霧,都讓人身心愉悅。

    小蔡的部分魚餌來自釣友“大亮”。大亮從2021年開始釣魚,后來學會了自己制作魚餌,并樂于分享給釣友。他笑稱,給釣友遞魚餌,就像習慣性的寒暄或遞煙一樣,是釣場上的社交禮節。“如果釣友用我的魚餌釣上了魚,我會特別高興。”大亮說。

    對大亮來說,釣魚早就不只是一種休閑方式了,還成了他維系社交的方式。他經常在微信群里約上住在附近的釣友一起出釣,時間久了,大家便從同行者變成了朋友。

    “網上有人說,釣魚還能認識老板拿到offer,這事我沒遇到過,不知道真假。但在生活里,我們確實能互相幫忙。”大亮笑著說,比如有釣友因為限號相互借車出行;還有一次,他突發膽結石,當時家里人都不在身邊,正是釣友看到信息后趕來,把他送到了醫院。

    而在“小e”看來,釣魚是一個對E人(外向型性格特征的人)和I人(內向型性格特征的人)都很友好的項目。E人可以通過釣魚社交,I人也可以享受獨處的樂趣。“釣魚的路上可能會跟釣友有交流,但到了地方大家往往一字排開獨自體驗,互不打擾。”

    對于“小e”來說,釣魚帶給他的最大益處是為他開辟了一條創業的新思路,他打算把自己的賬號做成釣魚的垂直類自媒體。目前,他的主要方向是給釣友們提供適合釣魚的釣點,為此他走遍了北京的幾十個河道、池塘,哪里有魚,哪里適合什么釣法,哪里釣魚的人多,他都會分享給大家。目前他的賬號“小e的北京釣魚地圖”已經有3.8萬粉絲,另外他還有5個釣友微信群,每個群都有近500名成員。

    影響

    九成釣友堅持放流,休閑與環保兼顧

    “小e”本身是個喜歡探訪和嘗試的人,也因為做了自媒體,他幾乎走遍了北京的大小釣魚點。護城河、溫榆河、亮馬河、清河、涼水河……這些地方他都留下過身影。給他最直觀的感受是,這些年北京的親水環境越來越好。“很多地方,很早以前在我印象里水質不太好,現在一看,環境特別好,有的地方還搭建了親水平臺。水里能釣到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魚,也有烏龜、田螺,以及觀賞的金魚、錦鯉。”

    在探訪釣點的過程中,“小e”也逐漸了解了不少關于北京城市變遷的故事。比如萬壽寺南長河,經常能釣到金魚,因為離官園很近,有人在官園買了金魚后會到此放生;還有蕭太后河也能看到不少金魚,主要是因為附近的黑莊戶有金魚養殖基地,有些金魚順著水流進了河道。

    他在蕭太后河釣魚后,還專門在網上發布了一篇文章,名為《滿河金魚游千年傳奇流》,記錄下這段有趣的“歷史考證”。

    在“小e”的自媒體賬號上,他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簽——“堅持放流”。意思是釣上來的魚還會重新放回水中。據他介紹,如今約九成的年輕釣友都會堅持放流,因為大家更看重的是釣魚的過程和體驗,“越是釣魚的人,越希望環境更好,越希望河里能一直有魚繁殖”。

    劉巖說,他每次釣魚都會把釣上來的魚放在魚護里,拍張照片發到朋友圈里“顯擺顯擺”,隨后就把魚放回水中。他總結自己這樣做有三點原因:“第一,我自己不做飯,釣來的魚也不會吃;第二,北京的漁業資源有限,如果都拿回去吃,以后就沒魚可釣了;第三,城市河道里的魚畢竟不是養殖魚,食用也不一定安全。”

    很多釣友不光不吃魚,還特別注重保護環境。劉巖笑稱:“釣魚的人最煩的,就是有人釣完魚把垃圾扔在河邊。”他知道,一些釣友組織在釣魚之余還會順便做公益,每次活動結束后,大家都會沿著河道撿垃圾。

    針對城市休閑垂釣,北京有明確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北京市河湖保護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非禁漁期內的水庫、湖泊,且不屬于飲用水源保護區或增殖放流區的公共水域,都允許開展休閑垂釣。法規同時明確,休閑垂釣應為“單人、單竿、單鉤或雙鉤”的方式,而多線多鉤、長線串鉤、錨魚、電魚、炸魚等破壞性釣法均被明令禁止。

    不過,一些受訪的釣友也坦言,由于違法成本低、執法不易,他們偶爾也會看到有人使用非法方式捕撈。劉巖說,遇到這種情況,釣友們不僅會在網上譴責,有時還會主動撥打漁政電話舉報。

    “誰也不希望在水質差的地方釣魚,我們也鄙視那些殘害魚的人。”在釣友小汪看來,隨著釣魚的人越來越多,關注水質和環境的人也會隨之增加。一旦有人破壞環境,往往能第一時間引起釣友們的注意,從而及時發現水質和生態問題。

    文/記者張子淵 實習生徐勝渠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