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臺學者共研臺灣光復與兩岸關系——
“兩岸同胞共同歷史記憶永遠無法磨滅”

“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這首《臺灣光復紀念歌》近日多次在第十屆京臺學者共研會的會場內外響起。兩岸專家學者紛紛表示,臺灣光復的意義不僅在于脫離殖民統治,更代表著兩岸割舍不斷的深刻聯結。
第十屆京臺學者共研會近日在北京舉辦,100余名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參加,圍繞“臺灣光復與兩岸關系”主題及秉持正確史觀、共同銘記歷史、臺胞抗戰史等議題交流研討。
“歌中所唱的‘張燈結彩喜洋洋’是臺灣光復時,民眾歡欣鼓舞的場景,慶祝臺灣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臺灣東海大學教授潘兆民說,臺灣光復體現兩岸的聯結,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永遠無法磨滅。“今年5月,我們在臺中舉辦了臺灣光復80周年研討會,學生們非常踴躍參與,類似的活動應該一直辦下去。”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說,近年臺灣政界、學術界有人企圖以所謂“終戰”來取代抗戰勝利,但是日本當年就是投降了,刻意不提投降,是對歷史的遮掩與說謊,也會使臺灣年輕人難以辨識關于兩岸的歷史記憶。
臺灣歷史學者、統一聯盟黨榮譽主席戚嘉林說,80年前,日本戰敗投降、臺灣光復,民眾爭相慶祝。臺胞堅持抗日50年,涌現的英勇事跡數不勝數。近些年來,臺灣光復在島內已經被刻意淡化,臺胞抗戰史也被刻意扭曲。我們要立足于歷史真相,以徹底還原歷史真相的方式,重構正確史觀。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認為,近些年來,“臺獨”勢力一直根據其政治需要,有選擇性地歪曲、杜撰或切割歷史,因其說辭與歷史事實不符,導致前后矛盾、錯漏百出。我們除了還原歷史,還要揭示歷史背后的法理。
在大陸求學的臺灣青年李致陽說,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但島內對相關歷史事實很少提及,尤其是近些年,臺灣光復在教材里的體現更是寥寥無幾,于是他主動查找網絡信息,請長輩講述親身經歷,來了解這段歷史。來到大陸讀書后,認識更加深化。希望有機會與更多島內學生溝通分享,讓他們也知道臺灣光復的真實歷史。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說,在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的同時,也要批駁島內“臺獨”分裂勢力和國際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臺灣問題上的謬論,讓臺灣同胞加深對歷史和事實的了解。
與會人員紛紛表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正義力量的勝利,為戰后國際秩序的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臺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屆京臺學者共研會由民革北京市委、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聯合主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協辦,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承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