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帶醫路⑥】
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骨科醫生鞏春甫:喜德縣的“醫”路暖陽,照亮百姓健康路

在醫療衛生事業均衡發展的宏偉藍圖中,城鄉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傳幫帶工作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2022—2025年相關工作方案通知,醫療資源的下沉與精準幫扶成為提升基層醫療水平、促進醫療公平的關鍵舉措。
2025年,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選派7名優秀醫生奔赴喜德縣人民醫院。這7位醫生,涵蓋骨科、外科、麻醉科等關鍵領域,他們將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為喜德縣人民醫院帶去先進的診療技術和前沿的醫學理念,為喜德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添磚加瓦,讓優質醫療服務惠及更多群眾。
在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人民網四川頻道聯合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策劃推出系列人物專訪,記錄這7位醫生在對口支援工作中的付出與收獲、挑戰與成長,讓更多人了解城鄉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傳幫帶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們把醫院、把科室建設好了,老百姓就可以少跑路、多省錢”“老鄉們在接受診療服務之外,能多接收到我們的健康科普,改變生活習慣,少蹲、少飲酒,對于身體健康是很有用的……”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鞏春甫講述起正在涼山州喜德縣人民醫院進行的幫扶工作時,多次將話語落腳到老百姓身上。
四川省制定《城鄉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傳幫帶”工作方案(2022-2025年)》,致力于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按照工作方案要求,2025年,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選派的7名優秀的醫生奔赴喜德縣人民醫院,其中就包括骨科醫生鞏春甫。
鞏春甫在義診。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供圖
帶來新技術 髖膝關節置換術等填補基層醫院空白
喜德縣地處四川省彝族聚居區腹地,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回憶起今年年初剛到喜德縣人民醫院外二科時,鞏春甫坦言還是遇到不少困難。“首先是因為語言不通,溝通困難,不能準確詢問患者的病史,好在有科室其他同事幫助翻譯,現在已經逐步適應與老鄉們的溝通方式。”鞏春甫說,此外,當地簡陋的基礎設施和衛生條件,也讓自己感覺不適應,一開始也曾手忙腳亂。
半年多來,鞏春甫已經在喜德縣人民醫院接診約3000例患者,開展手術近200臺,包括多臺髖膝關節置換術、肩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膝關節鏡下半月板修整成形術、椎體骨折PKP微創手術等四級手術。這些鞏春甫擅長的關節鏡手術,能在微創的情況下解決患者的問題,同時達到保關節治療的目的,而這些技術此前在喜德是空白。
鞏春甫在手術中。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供圖
據鞏春甫介紹,該醫院骨科為涼山州乙級重點專科,目前正按照甲級重點專科方向努力,自己也正在負責“涼山州基層創傷中心”相關籌備工作,有望盡快落成。“當地的技術和業務短板給補齊了,老百姓能在當地就把病看好,可以少折騰、省時間、費用也更節約。”鞏春甫表示,因為當地醫療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患者對本地治療充滿信任,選擇留在當地治療。其中就包括一位78歲鎖骨骨折的大爺。
患者的家屬本來想送他去西昌治療,但大爺曾經因泌尿方面疾病就在喜德縣人民醫院住過院,知道這里有不少省里來的專家,也對就醫條件改善看在眼里,所以這次骨折,他堅定地選擇就在喜德縣人民醫院治療。
鞏春甫也在嘗試和其他醫務工作者一起走出醫院大樓,走進大涼山深處,走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身邊。為此,他主動向醫院申請,已開展了6次巡回醫療,深入鄉鎮,推出送醫送藥上門的服務,向更多老百姓普及健康知識,宣傳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鞏春甫坦言,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自己所在的科室已經逐步出現很多“慕名而來”的患者,雖然工作量的增加帶來了身體上的勞累,但當地彝族同胞的認可、無數的感謝信和錦旗也給自己帶來了十足的干勁。
鞏春甫和同事們一起查房。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供圖
帶來新理念 按“三甲醫院”要求管理“二甲醫院”
正當鞏春甫作為醫生工作更加上手時,他又面臨了新的挑戰——因科室原主任離職,鞏春甫不得不承擔起負責科室內一切事務的職責。
如何管理好一個基層科室?這對于鞏春甫來說,也是頭一次面對,只能邊實踐邊探索。他提出,嚴格按照“三甲醫院”要求管理“二甲醫院”,爭取實現同質化的醫療、服務和管理。例如,為加強區域內醫療協作,他多次帶領科室內同事參加州內的學術會議并發言;提高科室內科研水平,爭取今年內發表1-2篇核心期刊以上文章;為提高科室內醫務人員業務水平,要求科室同事每周二提前半小時上班進行業務學習,目前已經開展相關培訓近30場……“剛開始來這里時,‘散’的感覺非常明顯,大家就各干各的。但是現在,科室內醫務人員不僅是業務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大家工作的積極性和氛圍都明顯改善,杜絕‘躺平’的現象。”鞏春甫說。
管理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鞏春甫坦言,自己幾乎放棄了所有的假期,用來陪著同事看門診、查房、做手術。特別是火把節期間,病人量及手術量激增,8天的假期他也沒有回成都的家里,一直守在科室,保證期間科室內醫療安全。
每周進行的業務學習培訓。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供圖
留下帶不走的“隊伍” 5名本土“徒弟”正在快速成長
工作方案要求,要采取“師傅帶徒弟”“團隊帶團隊”等方式幫助受援醫院培養人才。鞏春甫目前在科室內帶了5名醫生徒弟,都是二十多歲的小伙子。怎么帶呢?鞏春甫坦言,重中之重是要幫助他們把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搬到臨床應用上來,從每天指導查房到規范每一項醫療行為,全流程全方位地開展“傳幫帶”。目前,他們已經能獨立完成骨科一、二級手術,在指導下逐步開展三級手術,他們的業務水平同樣受到患者和醫院“前浪”的認可。
“基層醫院的工作很繁瑣,人員流動性大,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科室醫務人員特別是這5名徒弟更加堅信骨科的前途是光明的。”鞏春甫坦言,來幫扶的醫生每年一換,讓“輸血式”幫扶與“造血式”幫扶有機結合,幫助當地的醫務工作者成長起來獨當一面,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隊伍”,對于當地的醫療水平提高有著更加長遠的意義。(黃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