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奔跑 成德眉資交出高含金量半年“答卷”

攤開四川經濟版圖,有一個“圈”占據近“半壁江山”。
近日,成都市統計局發布數據,上半年,成都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為15171.8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高于全省0.5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為47.5%,成為驅動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這個“圈”的4個成員——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如何攜手跑出同城加速度?記者多方進行了采訪。
A
齊頭并進
成都在全國“尖子生”比拼中表現亮眼,德眉資經濟增速均進入全省前四
翻開成都都市圈“半年報”,幾個數據值得關注。
先看總量。成德眉資四市上半年GDP突破1.51萬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1.39萬億元,有較大提升。放在四川上半年GDP全國排名第五的背景下來看,這片僅占全省6.8%面積的土地,貢獻了近半的經濟產出,凸顯其重要的經濟地位。
分領域看,工業貢獻尤為突出。上半年,成都都市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為四川工業一路“攀高”挑大梁提供強勁支撐。1—6月,四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創下3年多來月度累計增速高點。
投資方面也有不俗表現。6月19日舉行的2025“投資成都”全球招商大會系列活動上,14個低空經濟產業項目,簽約落地成都都市圈,涉及應用場景、研發制造、商業運營等三大類,進一步促進資源要素共享共用、城市運營的協同共進以及競爭優勢的共建共塑,為成都都市圈低空經濟高質量協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攥指成拳協同出擊,化為亮眼數據。上半年成都都市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4%,增速高于全省3.7個百分點。
更多行動正在推進。6月,首個成都都市圈投資指南發布,系統梳理成德眉資四市產業優勢、要素資源和政策體系,整體分享“圈”內投資環境與合作機遇。四市還將探索建立合作招商長效機制,實施深度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共同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持續增強區域招商引資核心競爭力。
拆解這份“半年報”,齊頭并進態勢明顯。
發展速度方面,成都以同比增速5.8%在全國“尖子生”比拼中表現亮眼,位居9座“GDP兩萬億城市”前列;德眉資三市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增速均進入全省前四,其中德陽、眉山兩市同比增速并列全省第一,資陽7.0%排名第四。
規上工業增加值方面,在成都極核引領下,德眉資三市均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兩位數增長,區域協同發展活力盡顯。其中,眉山同比增長17.7%,增速全省最快;德陽的產品銷售率達94.4%;資陽在31個行業大類中有18個行業實現兩位數增長。
B
產業協同
四市合力打造的9條重點產業鏈,產值總規模突破1.2萬億元
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上半年,成都都市圈的產業“成績單”可圈可點,成德眉資四市合力打造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9條重點產業鏈,產品產量增長強勁,產值總規模已突破1.2萬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9條產業鏈分別由四市牽頭主導,多個細分領域同比增長超過100%:成都新能源汽車、德陽燃氣輪機、眉山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資陽鐵路機車分別增長了352.2%、101.6%、179.8%、130.8%。
增長動力從一個個項目里來。眼下,位于眉山的菲斯特激光顯示光學屏制造基地一片火熱,正沖刺全面投產。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為數不多掌握超大尺寸菲涅爾透鏡制造核心技術的企業,其在眉山布局的激光顯示光學屏制造基地和光學薄膜生產基地,規模均為目前全球最大,已竣工并部分投產。在菲斯特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吳慶富看來,“成都研發+眉山制造”,不斷優化的同城政策為企業助力,也便于產品就近輻射周邊市場。
行走四地,“總部+基地”“研發+制造”“成果+轉化”等產業協作模式已是常態。體現在數據上更為直觀:成都都市圈跨市合作“準規”以上企業數量超過2860家,9條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圈”內供應商數量累計占比超40%,綠色食品(調味品)、航空裝備、清潔能源裝備、軌道交通都市圈內供應商占比提升顯著。
產業協同推動能級躍升。如今眉山60%的濕電子化學品行業企業為成都京東方等龍頭配套,產能規模西部第一;成德高端能源裝備集群已集聚企業近3000家、實現年產值3000億元。
記者從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成都都市圈正立足9條重點產業鏈全景圖,以超370億元的年度投資規模,加速推進51個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助力成德眉資區域協同發展。
細看四市的半年經濟運行數據,新興賽道正在蓄勢。如德陽222戶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利稅總額分別為287.7億元、17.9億元、27.9億元。眉山全市43家低空制造企業形成“材料—器件—整機”產業生態,中創新航、杉杉科技分別進入小鵬匯天、大疆創新產業鏈,產業基礎日益堅實。
瞄準新興產業,成都都市圈積極布局、協同發力。以低空經濟為例,在金什合作園區,由成都市金牛區和德陽什邡市共同打造的中航智傾轉旋翼無人機生產基地項目即將投產,將充分發揮兩地優勢,實現“1+1>2”。此前,圍繞共同發展低空經濟,成都科學城管委會與資陽臨空經濟區管委會達成了戰略合作。
政策利好還將為新興產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近日,《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工作方案(2025—2027年)》發布,聚焦光伏、風電、氫能三大細分產業,明確提出要打造“成德眉資都市圈”等綠色氫路,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應用場景。
C
文旅融合
服務業增長較快,國際賽事乘數效應持續放大
第五次經濟普查顯示,第三產業成為我國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這在成都都市圈“半年報”中得到印證:除中國重裝之都德陽外,成眉資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明顯優于第二產業增加值。尤其是成都第三產業增加值8654.2億元,占其經濟總量的71.5%。
高增長背后,文旅體融合成為點亮新引擎的重要力量。上半年,成都舉辦各類營業性演出1.4萬余場,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會55場,帶動“演藝票根”綜合消費31.5億元;舉辦重大賽事38項,預計體育消費總規模達410億元、同比增長約9%。
國際賽事乘數效應持續放大。以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為例,雖然比賽在成都進行,但“跟著賽事去旅行”系列活動輻射全省,有效催生“1小時經濟圈”消費升級與新興需求釋放。
如眉山積極策應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加速打造國際輪滑滑板中心,結合國際攀巖中心、水上運動基地等本地特色運動資源,成功舉辦攀巖亞少賽、世界田聯白金標賽事仁馬等高品質賽事,把賽事流量轉化為文旅“留量”、消費“能量”、經濟“增量”。
同城化交通的便捷,則為資陽帶去實實在在的效益。6月28日,全省第三座方特主題園——四川資陽方特水世界開園,運營僅9天便接待7.6萬游客,單日最高客流1.42萬人次,超七成訂單來自成都都市圈。截至6月底,市域鐵路成資S3線累計客運總量約835萬人次,日均客流量超3萬人次。
成德眉資文旅融合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成都都市圈建設中重點錨定、長期推進的重要工作,今年上半年更是動作頻頻:3月,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聯合德眉資,共同亮相第28屆重慶都市文化旅游節暨城際旅游交易會,圍繞“大都市”“大三國”“大熊貓”等特色產品互動推介;5月,成德眉等地聯合推出“百里百景”線路,將大熊貓基地、三星堆遺址與雪山溫泉等串聯。此外,四市文旅集團聯動協作,推出包含60余家優質旅游資源在內的旅游年卡,提供一年多次等都市圈城市旅游優惠。
文體旅融合帶動消費同頻共振,轉化為火熱數據。今年1—6月,成都都市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72.4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高于全省0.5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為47.8%。
記者手記
成都都市圈“向心力”的核心
成都都市圈“半年報”發布前,7月27日,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迎來揭牌5周年。
5年前,一系列動作緊鑼密鼓。2020年1月起,四川將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同年7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探索都市圈同城化發展落地落細路徑;隨后,省同城化辦揭牌,標志著成德眉資同城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回望來路看當下,這張半年“答卷”含金量更足。尤其是成德眉資產業的有機協同和經濟的市場化聯系,構成了成都都市圈“向心力”的核心。
連日走訪中,從跨市域軌道交通線到天府大道南北延伸線,交通換乘無縫銜接讓人印象深刻;從企業車間到城市街頭,日益增多的協作成果更是肉眼可見——在成都市龍泉驛區街頭,可以看到“資陽造”的低速無人配送車投入規模化商業運營;成德聯合研制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落地運行;成都400余戶供應商為德陽東汽、東電、國機重裝等鏈主企業提供產業配套……這種流通和活力,正是得益于“同城化”的深入推進。
成果豐碩,但成德眉資仍面臨同質化競爭、創新協同不足等挑戰。如何朝著年底經濟總量達3.3萬億元的目標前行?一些實質性舉措正在推進。
日前《成都都市圈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指引》發布,從技術共研、資源共享、協同轉化和生態共建等方面著手,推動四市協同創新發展;今年成都都市圈將有四川大學眉山校區一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技創新示范園等43個項目竣工投用;此外,成都東西城市軸線沱江大橋已于7月28日實現主塔精準封頂,建成后將成為構建城市區域聯動發展格局的大動脈……
這步“先手棋”正共譜同城“振興曲”。(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瑩佩 底伊樂 田姣 陳麗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