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重見天日”

    水下考古,從淺海邁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強)

    本報記者 孫海天
    2025年08月14日09: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正值暑期,海南省瓊海市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迎來許多觀眾,日均客流量較平時增長近五成。館內人氣最旺的,當數“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廳。

      展廳內,一件琺華貼金鏤空孔雀牡丹紋大罐靜靜佇立,釉色華美,鏤空和貼金工藝令人驚嘆。然而就在去年,它還與超過10萬件瓷器、原木“躺”在約1500米深的海底。

      “第一次在深潛器的監視器里看到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時,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那里就像一個被時間封存的‘寶盒’,保存得非常完整。”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說,這場始于2022年的考古發現,標志著我國水下考古從淺海邁向深海的歷史性突破。

      突破關鍵技術,向更深的大海進發

      2022年10月23日,晴。“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正執行第500次潛航任務。突然,潛航員發出驚呼:“發現大片陶罐!數以萬計!”

      此時,“深海勇士”號位于海南島東南方向海域,距三亞市大約150公里。這里被稱作“南海西北陸坡”,兩艘古代沉船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是我國首次在約1500米深海發現明代沉船遺址。

      1500米深,意味著什么?那里是終年黑暗的“深海無人區”,巨大的水壓遠遠超過潛水員所能承受的極限?!?018年之前,中國的水下考古基本局限于40米以內的淺海?!毙炼Y學說,“深??脊藕蜏\??脊挪煌瑳]有科技的支撐,深海就是一片考古盲區?!?/p>

      極端環境帶來巨大的挑戰?!斑@次的考古發現,非常罕見;這樣的深??脊牛瑢τ谖覀儊碚f沒有先例可循。”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領隊宋建忠說,完成這次挑戰,有賴于一項醞釀了10多年的“黑科技”。

      2009年,我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正式立項,2017年10月海試成功并交付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這臺完全由我國自主研發、國產化率達到95%以上的載人潛水器,經過8年技術攻關,先后突破鈦合金載人艙球殼、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聲推進器等關鍵技術,作業能力達到水下4500米。這讓中國的考古學家第一次有能力探尋千米之下的海底世界。

      隨著裝備技術的成熟,珍貴的深藍“寶藏”激起考古學者的更強探索欲:出發,目標“南海奇珍”!

      下潛63次,提取沉睡數百年的文物

      “2023年10月1日,中國南海西北陸坡沉船第二階段考古調查,平均風速約13節,下潛深度1500多米?!?/p>

      張凝灝是這次任務的下潛科學家,也是本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的副領隊。

      與“探索二號”母船脫離后,“深海勇士”號以每分鐘35米的速度持續下潛。陽光無法穿透厚重的海水,周圍一片漆黑,艙內溫度也逐漸降低。40多分鐘后,潛水器輕觸海床。觸底瞬間,潛水器燈隨之亮起。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遺址出現在眾人眼前——長約21米,最大寬度8米,一排排烏木南北向分布,木材排列有序。

      一號沉船滿載景德鎮外銷的瓷器,二號沉船則裝滿了從海外運回的烏木。“一出一進,實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雙向貿易的繁榮,完善了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彼谓ㄖ艺f。

      在潛航員的操作下,“深海勇士”號向文物緩緩靠近。此前,考古調查專家早就確定了準備提取的文物。張凝灝需要指認相關文物,由潛航員操作機械臂進行提取。

      載人艙外,兩條機械臂的末端連接著機械手,其中一只機械手套上了柔性材料,小心翼翼地提取沉睡了數百年的文物。這個動作看似“抓娃娃”,實則科技含量十足:外置高清攝像機記錄載人潛水器的工作場景;高定位精度、高分辨率的影像數據,三維掃描數據和物探掃測數據的采集、拼接與渲染,可以幫助考古學家繪制出沉船遺址平面圖……

      從2023年至2024年,3個階段考古調查總計海上工作時間70天,下潛63次。沉睡在海底的“遺珍”,就這樣被提取出水,共928件(套)。這只是龐大水下遺物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文物在靜待未來的發掘。

      邊考古、邊保護、邊展覽,讓國寶走向更多人

      2024年9月27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開設“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從深海提取出水到展陳面世,僅用了不到4個月時間?!拔覀儾捎昧恕吙脊?、邊保護、邊展覽’的動態模式,希望第一時間與公眾分享這份震撼?!毙炼Y學說。

      挑戰也隨之而來?!昂Q笪奈锍鏊笠颦h境劇變,如果不經過恰當處理,很快就會‘生病’,甚至酥解。”考古調查項目成員李劍介紹。

      在“深藍寶藏”特展的第三部分“巧繕煥新”,兩座巨大的玻璃脫鹽池被直接搬進展廳。脫鹽池中正是剛出水不久的文物。觀眾可以親眼看到,這些“國寶”如何在文保人員的精心呵護下,進行清洗、脫鹽、加固,從而“延年益壽”的。

      “深海鹽分濃度較高,陶瓷空隙里滿是氯離子,出水后由于溫度和濕度的急劇變化,便會反復結晶和溶解,所以對于剛出水的文物,當務之急就是進行清洗和脫鹽?!崩顒φf。

      這項工作背后是一系列復雜的工藝過程。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有一批像李劍這樣的科研人員專門從事深海沉船遺址出水文物的保護和修復。經過他們的巧手,一批批“國家寶藏”獲得新生。

      “要展示文物之美,更要展示文物保護的科技之美。”辛禮學指著“鎮館之寶”——琺華貼金鏤空孔雀牡丹紋大罐說,“經過保護處理,我們才得以研究這件文物的復雜工藝。它使用了大量在當時中國并不常見的綠色,我們推測應該屬于海外高級定制。這生動地體現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明的互學互鑒?!?/p>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水下考古工作,是我國首次運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要求,對位于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的科學考古調查工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兩處沉船遺址的考古工作目前仍在繼續,展覽也將根據考古進展不定期“上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4日 13 版)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