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如何講述抗日戰爭
——專訪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副館長申利芳

記者:多年來您一直在挖掘史料和征集文物,初心是什么?
申利芳:我一直認為,抗戰不光是國家層面的大歷史,也是無數普通家庭和個人的家族史、個人史。多年來,我接觸過很多老紅軍、老八路及其后人,他們是真正的“寶藏”。我們展示抗戰史的時候,如果脫離了真實的發生過程,就很難觸動今天的觀眾。通過收集故事,我們希望不只是簡單地介紹展品,而是再現歷史。
記者:對紀念館來說,這項工作的用處是什么?
申利芳:其實包括文物征集在內,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斷發掘和創新。比如,作為晉冀魯豫邊區首府,在涉縣駐扎過的機關眾多,光查明的舊址就有137處,這里面有大量內容。2021年我們據此策劃了“晉冀魯豫邊區政權建設展”,里面用黨建、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糧農、衛生、民政、安保等13個子展,系統展現了根據地是如何全面建設的。展覽后來入選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推介名單。
記者:接下來如何使用發掘出的史料?
申利芳:今年“全國紅色旅游聯盟年會”將在涉縣召開,紀念館是主會場之一,我們策劃了一個沉浸式的數字展廳,主題是“戰爭與和平”。希望通過讓觀眾直面戰爭的殘酷,感受戰爭給當時人們帶來的心靈創傷,引導今天的人更加珍惜和平、向往和平。
記者:除了研究我軍當年的抗戰史,你們會對敵軍進行深入研究嗎?
申利芳:當然,這是很重要的部分。比如,我們收集來的資料顯示,日本人在抗戰爆發前幾十年就已經在中國內陸活動了,甚至對一些村子的水系、地形、道路都做了極其詳細的測繪。日軍的地圖是我們今天了解當時環境非常寶貴的資料。這也客觀上解釋了,為什么戰爭會那么殘酷——敵人有備而來。
記者:這些年,觀眾對八路軍一二九師歷史的了解情況如何?
申利芳:我個人感受是了解越來越多。尤其是最近十幾年,熱度節節升高。以前來紀念館的很多是單位組織的,現在更多是家庭自發、學生主動,接近、了解這段歷史。我們很高興,大家對紀念館有感情,也很認同我們做的事情。
記者:你們最希望觀眾從參觀中獲得什么感悟?
申利芳:無論搞展覽還是做研究,最希望的是人們看完之后,心里一沉,能被觸動,能有回響,能在心中種下“信仰永恒”的種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