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跨越千里的“飛地”試驗:金石科創合作 產業園激活高原振興新動能

    2025年08月14日16:31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成都金牛區信息園西路98號,掛著“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牌子的樓宇格外熱鬧,來自甘孜石渠縣的牦牛肉制品在這里展銷,來自成都的電商團隊正為石渠的藏藥材規劃線上銷路——這場跨越1000公里的“雙向奔赴”,讓平均海拔4526米的石渠縣在平原地區長出了“經濟翅膀”。

    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成都市金牛區第七批對口支援石渠縣工作隊供圖

    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成都市金牛區第七批對口支援石渠縣工作隊供圖

    作為全省首個托底性幫扶飛地園區,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由成都市金牛區、成都產投集團與甘孜州石渠縣聯手打造,以“研發在外、轉化在內”的創新模式,為高原欠發達縣域破解“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難題、托底性幫扶模式創新提供了鮮活樣本。

    石渠縣平均海拔4526米,年均氣溫-0.9℃,農作物生長季不足90天,51.13%的土地處于生態紅線內,1.2萬平方公里永久凍土層形成天然的產業發展屏障。“守著優質的牦牛肉、藏藥材,卻沒有好的銷路,這是‘富饒的困惑’。”石渠縣經信局副局長、金牛區第七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蔣佰伶坦言,傳統幫扶模式難以突破自然條件與基礎設施的雙重制約。

    “不能讓高原的劣勢捆住手腳,要把平原的優勢‘借’過來。”石渠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金牛區第七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劉建東的話,道出了建設飛地園區的初心。2024年,成都市金牛區、成都產投集團與甘孜州石渠縣簽訂《共建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合作框架協議》,構建“資本聯合、產業聯動、利益聯結”的幫扶格局,實現“支援方資金入股、受援方資源保障、龍頭企業市場運營”的利益共享新路徑。

    在園區管委會的辦公室里,一份材料清晰列明:聯席會議作為最高決策機構,制定發展規劃、招商策略等重大事項;管委會清單化管理政務服務,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支持;合資公司市場化開展招商與運營。“幫扶方和石渠縣之間不再是簡單地援助資金和物資,而是變成‘利益共同體’。”成都產投集團下屬企業成都功能區集團副總經理、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四川金石科創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石渠縣托底性幫扶專班成員白曉龍介紹,園區已建立“聯席會議決策—管委會執行—合資公司運營”的閉環管理體系。

    更關鍵的是“省級破題—市州賦能—區縣落地”的“三級協同聯動”機制打破了行政壁壘,省級層面統籌稅收分配、統計數據歸屬等跨區域難題;市州層面聚焦電力留存、專項政策等政策要素保障;區縣層面實施精準服務,組建專班提供“管家式”持續服務,形成穿透式執行鏈。

    “我們不僅將石渠的農特產品在園區展銷,截至6月底,園區還向石渠縣動態提供了10余個工作崗位,這將使就業群眾的人均年收入達6萬元”石渠縣經信局副局長、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管委會投資促進部部長尼瑪澤仁開心地說。

    這樣的案例在園區并不鮮見。截至目前,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已簽約及注冊企業22家,涵蓋金融保險、清潔能源、農牧商貿等領域,總出租面積19083.29平方米,去化率約33%,已實現稅收1100余萬元,按入駐企業歷史數據測算已貢獻GDP約7000萬元,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楊富全難掩興奮地說。

    “三方聯動是基礎,制度創新是前提,市場主導是關鍵。”白曉龍說,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的成功,在于打破了“支援方單向付出”的傳統模式,構建起“資金共投、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長效機制。

    在劉建東看來,園區的吸引力不僅是政策優惠,更是“看得見的協同”,“在園區就能對接石渠的農牧資源,還能享受金牛的市場渠道,這種‘無縫銜接’讓企業敢投入、能發展。”

    如今,金石科創合作產業園的經驗正被推廣。“我們想證明,高原、生態敏感區不是發展的‘禁區’。”劉建東說,只要找對路徑,欠發達地區也能走出“生態增值、產業增效、民生增收”的共贏之路。

    從石渠的草原到金牛的園區,這場跨越千里的試驗,正在書寫區域協同發展的新答卷。(嚴蓉)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