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件館藏述說修筑“天路”崢嶸歲月
川藏公路博物館開館四年參觀人數超7萬人次

位于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內的川藏公路博物館。
川藏公路博物館內的館藏文物。
這個暑假,川藏公路博物館迎來一批特殊的參觀者——來自成都大邑縣的湯先生一家15口。湯先生此次前來,是為了捐出父親的遺物——修建川藏公路時的工會證和物資發放證明。事實上,開館四年來,川藏公路博物館持續收到參建者遺屬的捐贈。它們豐富了館藏,也擦亮了那段歷史。
1954年,康藏公路(川藏公路的原名)歷時四年多建成通車,數萬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團結奮斗,創造了公路史上的奇跡。這條公路打破了西藏的封閉狀態,為西藏自治區成立以及后續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月盛夏,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探訪川藏公路博物館,帶著大家走進那段推動西藏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崢嶸歲月。
400余件館藏
全景展示艱苦卓絕筑路歷程
1950年,解放軍和平解放西藏,但是由于西藏交通極其落后,物資運輸非常困難。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公路建設打破西藏的封閉狀態,促進當地貿易、醫療、教育等事業發展。同年,以十八軍為主力的筑路部隊開始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開鑿這條“天路”。
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全長約2140公里的川藏公路翻越折多山、雀兒山、米拉山等險峻山嶺,跨越大渡河、怒江等激流險灘,海拔落差5000多米,被譽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公路”之一。這條公路的建設凝聚著無數筑路者的血與汗,是一條戰天斗地、創造奇跡的雪域“天路”。
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四川省交通運輸廳指導四川路橋與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共同建設川藏公路博物館,并于同年6月29日正式開館。
川藏公路博物館坐落于成都溫江區的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校內,面積近1500平方米,由序廳、歷史抉擇、天路長歌、薪火相傳、尾廳、文創區共6部分組成,收集展品400余件,日常展出130余件,主要包括筑路工具、生活用品、相關報紙、書籍、畫報、徽章、旗幟等,全景展示了川藏公路的建設背景、艱苦卓絕的建設過程,體現了“兩路”精神歷久彌新的雋永內涵和穿越時空的時代價值。
弘揚“兩路”精神
累計參觀人數已超7萬人次
8月6日,記者第三次走進川藏公路博物館,仍然會被展柜里的老物件吸引,被筑路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故事所感動。
“截至目前,博物館累計參觀人數超過7萬人次。”講解員聶新雨說。一批批交通行業從業者、學生團體、川藏公路參建者后人走進博物館,通過圖文故事和館藏了解那段筑路歷程。這個暑假,博物館迎來參觀高峰,7月1日和8月1日前后,每周參觀團體達到10個。
川藏公路博物館先后獲批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全國交通運輸“十佳文博館”、四川省職工思想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博物館通過照片、實物展示和故事化的講述,讓年輕人更容易了解那段歷史,感受‘兩路’精神,增強家國情懷。”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川藏公路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王晨蔚說。
專家:
川藏公路不僅是一條交通線
也是西藏融入國家發展的生命線
“我父親就是第一批進藏部隊的一名軍官,參與了川藏公路的修建。”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陳光告訴記者,作為十八軍的后代,他從小聽著父親講述那段崢嶸歲月,深知川藏公路修建的艱辛,也對這條公路建設意義更有感觸。
“川藏公路奠定了西藏自治的基礎,在基礎設施層面支撐了西藏自治區的成立。”陳光說。這條公路打破了西藏長期的封閉狀態,加強了西藏與其他地區的聯系,推動西藏實現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跨越。在西藏后續的發展中,川藏公路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促進了西藏的特色資源,包括礦產、旅游資源的開發,還吸引了成都和其他城市、地區產業要素向西藏注入,全面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交通發展和產業振興。
陳光說:“川藏公路不僅是一條交通線,也是西藏連接其他省市、融入國家發展的生命線,對西藏政治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進步等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曹菲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