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家住成都的抗戰老兵:身后有老百姓 一步也不能退

    2025年08月18日08:09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我身后有老百姓 一步也不能退

    “看著國家和平、富強,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我們的奮斗沒白費,值得!”

    在成都崇州市崇陽鎮三元街住著一位特別的老人——年近百歲的抗戰老兵陰保清。出生于1930年4月的他,是山西聞喜縣人,1945年參加晉冀魯豫邊區敵后武工隊,與日寇展開游擊戰,后轉戰于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

    老人家中陳設簡單,僅在臥室醒目處擺放著一張戎裝照:照片里的老人精神矍鑠,胸前掛著一枚枚閃閃發光的勛章。

    “我們就像夜老虎,擅長‘突然撲食’”

    “那時候年紀小,也沒什么文化,就是不想再忍受日本鬼子的欺負和壓迫了。”臉上雖然已布滿皺紋,但這位歷經戰火硝煙的老兵仍舊健談硬朗,有著不輸年輕人的“精神頭”。

    據老人回憶,1945年,聞喜縣水頭鎮是日寇的駐點,修建的碉堡隨處可見,駐扎在此的日寇經常到村里掃蕩搶奪物資。無法忍受日寇搶劫掠奪、無惡不作的惡行,陰保清決定參加武工隊。“當時沒到年齡,我虛報了幾歲才進入打鬼子的隊伍。”老人嘴角微微上揚,仿佛回到了少年時的崢嶸歲月。

    “入伍當天下午,日本鬼子就對水頭鎮發動了掃蕩。我剛把背包放下,敵人就來了。剛拿到的槍,一共只有3發子彈,不能亂打,只能跟著隊伍跑。”老人雙手不自覺地比畫著持槍的姿勢。

    當記者問起:這么小的年紀就上戰場,不害怕嗎?“沖鋒時,大家熱血沸騰,不害怕。戰后想到同伴犧牲的場景,也后怕。”老人的聲音略微顫抖,但很快又挺直了腰板,“但我是軍人了,我身后有老百姓,一步也不能退,要誓死拼殺,血戰到底。”

    這種視死如歸的氣概,正是當年武工隊精神的真實寫照。資料顯示,晉冀魯豫邊區的敵后武工隊是抗日戰爭中一支重要力量,被稱為打擊日寇的“懷中利劍,袖中匕首”。陰保清所在的武工隊熟悉游擊戰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頻繁出擊,迅速撤離,借此擾亂敵軍的視線和軍心。”這種戰術后來被總結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針。

    據老人回憶,武工隊還發展出多種特色戰術,如“挑簾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戰士們白天隱蔽在民房中,只在敵人掀簾進屋的瞬間突然開火。陰保清曾多次參與此類戰斗,他回憶道:“我們就像夜老虎,行軍走路飛快又輕巧,擅長‘突然撲食’。”

    1945年秋,正值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日寇節節敗退。“就是在水頭鎮,我和40多名游擊隊員一起把日本鬼子打得四處逃竄,有一個鬼子被我和戰友俘虜了。”盡管如今聽力衰退、語速較慢,但只要談起當年往事,老人的眼睛就會格外有神,脊背不自覺地再次挺立起來。

    這場戰斗發生在楊家嶺附近。據史料記載,水頭鎮一帶的抗日武裝曾多次成功襲擊日寇據點,使敵人聞風喪膽。老人回憶道:“那個鬼子跪地求饒的樣子,我一輩子都忘不了。”老百姓編歌謠唱道:“前宮、后宮、八卦宮,二〇五旅打先鋒,日本鬼子抱頭竄,從此不敢再上山。”

    “手榴彈震壞了耳膜,但我撿回來了這條命”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轉戰于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陰保清經歷大小戰斗無數,這其中,跟隨部隊翻越秦嶺,徒步挺進大西南的日子給老人留下了最深的記憶。“秦嶺山脈海拔高、地形復雜,那個年代的行軍條件極其艱苦,行軍的路上,每天都有人餓死、每天都有人倒在秦嶺上再也爬不起來。”老人聲音低沉下來,雙手無意識地摩挲著膝蓋,當年的嚴寒與疲憊似乎涌上了心頭。“我算幸運的,子彈從頭上穿過,手榴彈震壞了耳膜,但我撿回來了這條命。”他指了指右耳,那里至今留有戰傷的痕跡。

    1949年,19歲的陰保清在協助戰友挖戰壕的途中,突遇一顆手榴彈在附近爆炸。當從昏迷中醒過來時,強烈的震感和轟鳴聲已經刺穿了耳膜。“從那時起,耳朵聽力就不行了。”講述中,老人沒有絲毫愁容與傷感,那份坦然與笑容,反讓這段曲折經歷顯得格外波瀾不驚。

    硝煙散盡,陰保清隨部隊轉移,1959年到崇州生活至今,北方人好面食的習慣沒有改變,但離休之后的水杯換成了蓋碗茶。

    “這些紀念章代表著我一輩子最珍貴的回憶。”采訪的結尾,老人緩緩走進里屋,拿出鑰匙打開了陪伴他60年的木箱,翻開折疊整齊的衣服,在箱子的最底處,老人取出了一塊金黃色的布包裹著的“記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西南勝利紀念章……“抗戰勝利來之不易,看著國家和平、富強,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我們的奮斗沒白費,值得!希望青年人接好擔子,將國家建設得更好!”老人說。(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長樂 魏捷儀)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