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為何愛挑上下班時間來“湊熱鬧”?

近期,中央氣象臺持續發布暴雨預警,不少網友注意到,一些地方上下班時段常遇短時強降雨,這種強降雨疊加交通早晚高峰給大家的出行帶來不少困擾。為何上下班時段降雨概率高?城市與郊區降雨為何會有差異?針對這些問題,人民網采訪了中國氣象局,藍天救援隊李雪進行解讀。
為何上下班時段降雨概率較高?
談及上下班時段降雨概率較高的現象,李雪表示,從氣象數據統計來看,2005年至2023年京津冀地區各城市降水數據顯示,7月和8月期間,大多數城市降水多發時段集中在19時至22時。其中,承德、張家口、石家莊等太行山沿線城市的降水多出現在上午到中午;而北京、天津、滄州、唐山等地處平原地區的城市“夜雨”現象更為明顯,京津冀地區各城市7月、8月不同時段降雨累計日數也印證了多“夜雨”是華北平原夏季降雨的重要特征之一,這使得“晚高峰”出行常受降水影響。
李雪介紹,在雨季,京津冀地區的降雨主要受東亞夏季風影響。夏季風來臨后,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其西側會產生低空急流,而夜間低空急流的增強是“夜雨”的主要原因。白天受太陽輻射加熱的影響,地面氣溫高,邊界層大氣湍流活動旺盛,與上部空氣混合作用強,湍流產生的摩擦阻力會減弱低空急流強度;夜間邊界層空氣穩定,湍流活動弱,摩擦力顯著減小,低空急流得以加強。當夜間低空急流加強后,處于副高西北邊緣、低空急流左前方的京津冀地區,因空氣抬升,易出現“夜雨”。
值得注意的是,“幸存者偏差”也會加深“上下班時總下雨”的印象。夜間和白天,人們多數留在室內,降雨影響較弱;而早晨、傍晚(尤其是工作日)的降水會明顯影響出行,往往讓人印象深刻。
城市與郊區降雨為何會有差異?
不少人會感覺相較于郊區,城市降雨更大、持續時間更短、局地性更強,這一現象與“城市雨島效應”密切相關。李雪解釋,城市雨島效應是指在城市地區,由于特殊的地表特征和人類活動,導致降雨量比周邊自然區域顯著增多的現象,就像城市上空有一朵專屬雨云,為城市帶來比郊區更多的降雨。
那么,“雨島效應”是如何形成的?一方面,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盛夏時節,建筑物空調排放、汽車尾氣排放進一步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促使降水形成。另一方面,大城市大氣環流較弱,城市熱島產生的局地氣流上升,有利于對流性降水的發生與發展;同時,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對暖云降水有促進作用,且城市下墊面粗糙度大,會使降水雨系減慢,延長城區降水時間。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便形成了“雨島效應”。
當前,全球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市發展需綜合考慮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因此,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城市開始呼喚綠地回歸,在城市中引入更多綠地水體和公園,希望通過這些改造,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減緩包括“雨島效應”在內的“五島效應”,讓城市更加宜居。據人民日報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