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雁江:缸沿上的傳承 三代人接力釀造的“古味新篇”

在調味品的江湖里,醬油與醋堪稱“味之基石”。資陽市中和釀造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中和醬油”與“中和醋”,不僅是旅外資陽人舌尖上的鄉愁印記,更憑著傳統技藝的守正創新,成了眾多消費者青睞的味道。8月19日,走進這家企業,探尋古法釀造在新時代的傳承密碼。
古法為基:老缸里的時光沉淀
走進資陽市中和釀造食品有限公司工廠,醇厚的醬香纏上鼻尖。曬場上,數百個碩大的醬缸露天排開,每個缸邊都立著棕編“大帽子”,缸內發酵的黃豆透著誘人的紅亮;另一側,一排排陶缸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啞光,醋胚正經歷700多個晝夜的日曬夜露,慢慢攢足風味。
“用黃豆、小麥和水釀出的原生醬油才是上品,咱們‘中和醬油’就是這樣。”70歲的楊宗明站在醬缸前,語氣里滿是自豪。作為中和釀造廠的第二代傳承人,他手中的技藝,是從父親楊華英那里接過的接力棒。
故事要從1968年說起。那年,中和供銷社釀造廠(企業前身)成立,時任臨江寺豆瓣廠技師的楊華英成了第一代傳承人。他師從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奠基人”秦含章和中國微生物學家方心芳。學到技藝后,楊華英帶領工人研發產品,建立生產線,完成了從“0”到“1”的建設,其生產的豆瓣醬、醬油、食醋等產品銷向全國各地。
中和醋作為資陽市雁江區中和鎮的傳統特色食品,其釀造技藝可考據至清朝嘉慶年間。該醋以優質大米、麩皮為主要原料,經多道古法工序精制而成:精選大米經清洗、浸泡后蒸煮至熟,通過添加曲霉促使淀粉液化糖化,轉化為可發酵糖分;隨后接入酵母進行厭氧發酵,將糖分轉化為乙醇;在醋酸菌作用下,乙醇經氧化反應生成醋酸,此時按1:1比例加入麩皮混合;物料轉入發酵池后,每日翻拌保持透氣性,持續約半個月至前期發酵成熟;裝入陶制醋壇置于天然曬場,經1至3年日曬夜露自然陳化,最終通過多級過濾、高溫滅菌后灌裝封存,形成酸味綿長、回味醇厚的中和醋。
受父親楊華英影響,楊宗明從小就泡在釀造坊里。成年后在廠里干了8年,又去重慶釀造職工大學(現重慶財經職業學院)深造3年,1986年正式接過父親的擔子。2004年,企業更名為資陽市中和釀造食品有限公司,于是老手藝有了新歸宿。
這份源自家族傳承、歷經時光淬煉的堅守,正是“中和味道”歷久彌新的核心支撐。近60年古法工藝的傳承中,"中和醋"嚴格采用天然菌種釀造,歷經約700天自然日曬夜露完成發酵,隨后經15~30天靜置沉淀方成佳品;“中和醬油”則精選雁江區中和鎮本地非轉基因黃豆,經8小時浸泡后蒸至軟硬適中,再在280~380天的自然發酵周期中完成風味物質轉化,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醇厚口感。
“夏天得翻缸透氣,冬天要裹草保溫,跟著節氣走,急不來。”有著20年經驗的老工人唐軍道出秘訣,記錄本上“極端天氣歇工,其余日子跟著節氣走”的叮囑,藏著祖輩對自然的敬畏。
科技賦能:新設備里的守味哲學
這份敬畏自然、順應天時的匠心,并未因時代變遷而褪色,反而在與現代的融合下愈發清晰。走過彌漫著歲月醇香的傳統曬場,步入明亮潔凈的無菌包裝車間,景象悄然變換:成排的灌裝設備閃爍著金屬光澤,數十個灌裝閥口如同靜待的守護者。“全自動生產線每小時能灌8000瓶,半自動也有2000瓶,但老味道一點都沒變。”楊宗明的話里藏著堅持。
這里的“守味”秘訣,在于“古法為魂,科技為翼”——將殺菌與灌裝環節交由現代技術完成。原醋、原醬油在無菌環境中沉淀,經高溫瞬時滅菌后再行灌裝,既完整保留自然發酵的醇厚口感,又顯著延長了產品保質期。如今,企業團隊從最初的6-7人擴展至30-40人規模,年產醬油、醋達數千噸,產值突破億元大關。
這份轉變,離不開第三代傳承人楊濟先。2020年,這個在成都鐵路局干了10年的年輕人,看著父親全年無休忙碌的身影,毅然辭掉編制回到釀造廠。“不是用機器代替人工,是優化流程守住味道。”他引入先進的滅菌設備和灌裝線,讓灌裝效率提高了數十倍,年產能增至2000噸醋、3000噸醬油,比傳統工藝增長10倍。
但涉及發酵時間、原料配比這些核心環節,廠里仍死守祖傳技藝。“機器能提速,卻釀不出時光的味道。”楊濟先的話很實在,也正因為這份堅守,“中和醋”的酸香回甘、“中和醬油”的咸鮮濃郁,從來沒變過。
“顏色紅亮,醬香濃郁,吃了幾十年,還是小時候那味兒。”丹山鎮的老居民程洪慧提著剛打的醬油笑著說,這口家常味早就刻進了資陽人的記憶里。
守正創新:老品牌的破圈之道
“古法技藝,純糧食釀造,綠色健康!”直播間里,主播對著鏡頭陳述著釀造故事。這是楊濟先為老品牌找的新出路——讓古法工藝在互聯網時代“開口說話”。傳統工藝的“突圍”,從不是和過去切割,而是讓老味道在新語境里找到對話密碼。
如今,中和釀造廠已有36款產品,從5元的日常款到30元的特級陳釀,覆蓋了不同消費需求。產品不僅走進資陽的“藍海長城”“老鄰居”等幾十家商超,也成了眾多飯店的首選,而電商團隊的組建,更讓雁江的醇厚滋味順著網絡飄到了千里之外。
聽著外地食客在社交平臺打聽購買渠道,楊濟先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傳統的生命力,在于既守得住‘老祖宗的規矩’,也接得住‘新時代的喜好’。”
“父親教我古法釀造技藝,孩子教我看數據流,本質都是讓醬香、醋香傳得更遠。”楊宗明的話道破了傳承的真諦。這不是簡單的“線上遷徙”,廠里不少師徒相承、祖孫同廠的員工,正用一生守護著資陽人自己的品牌,“中和醬油”“中和醋”也成了一代又一代資陽人的情結。滴滴香濃,經得起歲月沉淀;匠人匠心,耐得住寂寞清歡。
祖父和父親對這瓶醬、這壇醋的感情,在楊濟先心里慢慢發酵。或許,傳統工藝的突圍從不止于“走出去”,更在于“活下來”——活在超市的貨架上,活在人們的餐桌上,活在對“守”與“變”的永恒探索里。“中和醋”的琥珀色汁液還在流淌,映著三代匠人的背影,也映著一個答案:傳統從不是過去時,而是用匠心寫就的現在進行時。(何莉、葉紫林、李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