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書記”的致富經

在自貢市貢井區蓮花鎮勝利村,提起楊洋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這位18歲退役返鄉的年輕人,用10年時間,從一名“養殖小白”成長為當地黑山羊產業的帶頭人,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更帶動周邊數百戶村民脫貧致富。他的故事,是新時代退役軍人建功家鄉的生動寫照,也是一名共產黨員踐行初心使命的真實縮影。
退役軍人楊洋。貢井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退伍不褪色:從軍人到創業者的轉身
2012年,18歲的楊洋脫下軍裝,回到家鄉。部隊的歷練讓他比同齡人多了幾分堅毅,但面對家鄉的現狀,他一度感到迷茫。“那時村里人大多靠傳統養殖為生,但品種單一、技術落后,一場疫病就能讓一年的心血白費。”楊洋回憶道。更讓他揪心的是,由于種養殖收益低,大量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我是年輕人,得為家鄉做點什么!”懷著這樣的信念,楊洋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在黨組織的培養下逐漸明確了方向。經過調研,他發現本地黑山羊市場需求旺盛,但養殖規模小、技術薄弱,“如果能搞規模化、科學化養殖,一定能闖出一條路!”
說干就干,楊洋拿出全部退役安置費,又向親友借了一筆錢,開始了黑山羊養殖的探索。
創業之路遠比想象中艱難。起初,楊洋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加入合作社,卻碰了一鼻子灰。“養羊風險大,萬一賠了咋辦?”“祖祖輩輩種莊稼,搞什么新花樣!”村民的質疑聲不絕于耳。面對阻力,楊洋決定自己先蹚路。
他在自家后院搭起簡易羊舍,引進50只黑山羊。由于缺乏經驗,第一年就因防疫不到位損失了近一半的羊羔。“那段時間整夜睡不著,但部隊教會我‘輕傷不下火線’。”楊洋白天跟著獸醫學習防疫技術,晚上熬夜研究飼料配比,還自費參加各類養殖培訓。漸漸地,他摸索出一套“草粉+優質玉米”的科學喂養方法,羊群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2015年,楊洋的養殖場初見規模,年出欄黑山羊300余只,凈利潤超過15萬元。村民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態度開始轉變。“楊伢子有本事,跟著他干準沒錯!”越來越多的農戶主動加入進來。2016年,楊洋被推選為貢井區牛尾河山羊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從此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黨員就要帶頭干”:小山羊“跑”出大產業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這是楊洋常掛在嘴邊的話。2019年,他投資200萬元建成佳羴現代化養殖場,配套高床羊舍、污水處理池、沼氣池等設施,實現了生態養殖與環保的雙贏。為了降低農戶風險,他創新推出“統一供種、統一防疫、統一銷售”模式,并承諾以保底價收購社員養殖的成品羊。
村民劉大姐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以前養雞鴨一年掙不到5000元,現在跟著合作社養黑山羊,去年凈賺4萬多!”如今,合作社社員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76戶,其中脫貧戶占比超過60%。
走進佳羴養殖場,消毒室、獸醫室、無害化處理區一應俱全,遠處山坡上羊群悠閑地啃食牧草。“我們正計劃引進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羊群健康。”楊洋指著手機上的監控畫面介紹。
作為貢井區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團支部書記和牛尾河山羊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洋始終不忘回饋社會。他定期組織免費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戶800余人次;同時,他主動承接幫扶任務,通過“代養分紅”模式幫助脫貧戶每戶年均增收3000元。“黨的政策好,我們更要加油干!”楊洋說,下一步計劃打造黑山羊深加工產業鏈,讓貢井羊肉走出四川。
黑山羊。貢井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從退役軍人到創業先鋒,從孤軍奮戰到帶領群眾,楊洋的故事里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將軍人的堅韌、黨員的擔當融入家鄉的泥土,讓小小的黑山羊“馱”起了鄉村振興的大夢想。在貢井區,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因為有一群像楊洋這樣的“領頭羊”,正奔跑在共同富裕的春天里。(劉麗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