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發行四川省平昌縣支行:2.67億元貸款讓傳統村落重現光彩

平昌縣,一座擁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縣城。深處川陜蘇區腹心地帶,古老的巴人文化、近代的紅色文化、現代的生態文化,使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尤其該縣36個傳統村落的古典民居,生動展現了川東北地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場景。傳統民居生活與現代城市生活、古老文化傳承與現代文化發展、歷史脈絡延續與賦能保護利用相得益彰。
農發行平昌縣支行深入挖掘縣內寶貴的傳統村落資源、文物資源等,首批2.67億元政策性信貸資金支持11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采用“古村保護+文化傳承+產業振興”的模式,使一座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正悄然煥發新生機。
“憂居”到“優居” 民生答卷落筆有力
平昌縣傳統村落由川東北民居構成,是典型的穿斗式木構架、全木結構、土木結構等,布局隨地形調整,靈活多樣;“人”字水屋頂、挑檐、青瓦白墻,色彩簡潔明快。在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民居缺乏有效的保護修繕,特別是一些較為破舊的老宅,對居民的生產生活構成了嚴重的影響;傳統村落周邊環境也缺少統籌規劃,居民在感受生態環境變好的同時,對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翹首以盼。
隨著平昌縣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的實施,傳統村落古宅得以維護修繕,補齊了村內道路、供水、垃圾污水處理以及消防避險等設施,對河塘溝渠等公共環境進行了整治。政策性信貸資金的投入,讓11個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整體風貌顯著提升。
“這兩年,我們這里變化很大。過去,年輕的村民外出務工,年邁的老人守著破舊的老宅過日子。現在,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為我們修繕了房屋、加寬了公路,還把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過年過節大家都愿意回來,比原來熱鬧多了。”親身感受變化的西興鎮皇家山村村民李大伯高興地說。
現在,走進西興鎮皇家山傳統村落,民居白墻黛瓦、院落新意別致、周邊綠意怡人、村道平坦寬闊。一幅改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這也正是農發行以金融之筆書寫的民生答卷。
“瀕危”到“活化” 文化根脈重綻生機
傳統村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延續著文化的根脈、寄托著濃濃的鄉愁,是巨大的文化瑰寶。平昌縣具有一千多年歷史文化,巴人文化源遠流長,地方文化沉淀已久,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古代文化與近現代文化、地域文化與普適文化等縱橫交錯、交相輝映,文化的厚重感在傳統村落上突顯。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農村人口外流嚴重,空心村現象日益加劇,傳統村落所呈現的歷史文化面臨“斷流”。曾經的小廟、標志性紀念性的牌坊、溝通內外生活關鍵節點的橋梁等古建筑文物年久失修。
為保護好歷史文化根脈,農發行平昌縣支行為文化根脈的“活化石”重塑新風貌。項目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具有標志性典型特征、文化保護價值高、地域特色突出的古建筑文物進行保護修繕。項目實施涉及文物保護、文化傳承類資金投入達1100萬元,修繕各類文物20余座,面積超上千平米,切實守住歷史文化的根。同時,投入300萬元用于新建民俗風情體驗館,木雕彩繪、木雕茶藝等體驗中心1000平方米,不斷拓展地方文化傳承發展的脈,培養地方技藝傳承人,古老文化重綻生機。
“土產”結“金果” 產業變現富民增收
平昌縣位于四川東北部,屬盆地外圍山地區,地形以丘陵為主,兼有低山、谷地。長期以來,這里的居民依托地形地貌發展農業生產,辛勤耕作特色產業,解決了餓肚皮的問題。該縣深耕特色產業,“寧愿苦干 不愿苦熬”讓人民群眾摘去了貧困戶的帽子。如何讓特色產業結出的土特產,變身成為人民群眾的“香餑餑”“金娃娃”,農發行平昌縣支行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項目之初,該行針對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兼具公益性和經濟性特征,在滿足政府規劃、部門支持、農民意愿的條件下,把傳統保護利用項目建設與區域特色優勢產業聯系起來,著力挖掘具有產業發展基礎、符合產業發展條件的優勢產業,最終確定茶葉、果梅、桑葚、羊肚菌作為本項目的特色產業。
項目實施土地整治1.7萬畝,進行土壤改良及地力提升,重構灌溉與排水工程,建設田間道路、農田配套設施等,大力提升農業設施水平,改變原有土地“雜、亂、差”和土地利用不合理等現象,加快農業科技化水平,提高農業高效種植效率,增強傳統村落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在項目中合理搭配民宿、餐飲、鄉村旅游等產業,吸引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據了解,項目建成后,將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本地務工人員100人,直接幫扶帶動上千人。通過科學養護種植,“土產”年銷售收入可達8000萬元,切實成為富民增收的“金果子”,產業變現可感可觸。(羅含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