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發展破壁壘,全域聯動促振興
——自貢榮縣保華鎮探索村集體經濟組團發展新路徑

自貢榮縣保華鎮緊密圍繞縣委“124”發展思路,勇于創新實踐,全力打破發展阻礙,從部分村的聯合逐漸邁向全域協同發展,借助“政府引導、村企共建”的模式,成功激活鄉村發展的新動力,描繪出一幅產業繁榮、村民富足、鄉村秀美的振興畫卷。
破局:突破固有思維,整合分散資源
曾經,保華鎮的各村發展猶如散落在田間的孤立個體。大灣村有著優質油料種植的傳統,卻因缺乏加工能力,只能將原料低價售出;代家山村雖坐擁閑置資產和優質農作物,卻因沒有合適的產業項目落地而難以發展;青桿坪村的油葵、油茶種植雖已起步,卻受限于不穩定的銷路和較低的附加值。“鄉村振興,產業是核心,聯合是實現發展的路徑。”這一理念已成為保華鎮上下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共同認知。
茶園。曾莉供圖
采茶。曾莉供圖
今年8月,大灣村、代家山村、青桿坪村經濟聯合社率先合作,共同出資創辦榮縣保華鎮大青食品加工廠,邁出了“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發展的關鍵一步。鎮黨委以此為契機,提出“全域聯動”的發展思路,打破村域界限,推動全鎮資源的整合。將各村的土地、資產、產業優勢納入統一規劃,徹底改變了以往各村單打獨斗的局限局面,使協同發展的合力逐步彰顯出來。
筑基:創新發展模式,激發主體活力
“以前是政府干,村民在一旁看,現在我們自己成為主角,干事的勁頭更足了!”大灣村村民蔡新利的話語,充分體現了“政府引導、村企共建”模式所蘊含的活力。
油茶采摘。曾莉供圖
晾曬。曾莉供圖
在這種模式下,權責明確。村集體經濟公司作為經營主體,負責承接產業運營、活動策劃等具體事務;政府則專注于提供政策支持與服務保障,集中精力升級基礎設施。自2024年至今,鎮里已硬化產業道路超過40公里,修建提灌站、蓄水池8座,實現了主要種植區的灌溉全覆蓋。而村集體公司負責設施的日常維護,確保資源得到充分且高效的利用。這種各司其職、協同發力的方式,不僅使村集體從被動等待轉變為主動作為,還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實現了“1+1>2”的協同效應。村民們的參與熱情被充分點燃,從鄉村發展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最終成為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融合:激活全要素,釋放鄉村多元價值
“帶孩子來牌坊石玩水、聽‘村搖’音樂,還能體驗采茶品茶,太值得了!”來自樂山的游客李女士對保華鎮的文旅體驗贊不絕口。
保華鎮將“農文旅商融合”作為全域發展的重要舉措,重點打造牌坊石文旅綜合體。通過出臺消費優惠政策和舉辦特色活動進行招商,吸引了10家餐飲、文創企業入駐,日均接待游客達500余人次。深入挖掘本土文化,開發“田園榮州 保華佳禮”特色農產品禮盒,推出油葵花海打卡、油茶采摘體驗等項目。串聯多個村莊的資源,升級“太陽花海”“水韻茶鄉”“今世櫻園”等旅游線路,讓原本的“一村一景”轉變為“全域風光”。截至目前,今年舉辦的賞花節、“村搖”音樂季等活動,吸引游客超過20萬人次,帶動餐飲、農產品銷售等收入超過120萬元。鄉村的價值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種地打糧,而是逐步向“吃住行游購娛”的全場景延伸。
抱團:構建產業生態,壯大集體經濟
“以前葵花籽、油茶籽只能賣原料,現在加工廠就在家門口,附加值大幅提高!”青桿坪村黨總支書記涂海波算起了收益賬。
油葵。曾莉供圖
大青食品加工廠的投產,讓三個村的油料作物實現了從田間到車間的跨越。而計劃于9月運營的全鎮首個村集體經濟電商服務中心,將進一步打通線上銷售渠道,預計年銷售額超過100萬元。從種植到加工,從線下到線上,保華鎮正在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生態。如今的保華鎮,村集體經濟充滿活力。2025年全鎮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預計突破400萬元,帶動1500余戶農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加工現場。曾莉供圖
從各自為戰到全域聯動,保華鎮的發展實踐有力證明:鄉村振興,不僅要打破發展壁壘、整合各類資源,更要充分激活主體活力、實現協同發力。“下一步,保華鎮將不斷深化‘政府引導、村企共建’的模式,持續描繪產業興、村民富、鄉村美的嶄新圖景,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具有可復制性、可推廣性的保華經驗。”該鎮負責人堅定地說。(曾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