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獎學金,扶智又能扶志

在瀘州市古藺縣黃荊鎮田壩村,一項愛心獎學金制度正生動詮釋著教育幫扶的強大力量。
田壩村地處烏蒙山區,曾是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的貧困村,2018年才退出貧困序列。此前,村民普遍認為“讀書不如早打工”,孩子們初中畢業后大多外出務工,大學生寥寥無幾。
2016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派出干部全脫產駐村幫扶,將教育扶貧作為突破口。2018年,四川省地方志辦聯合愛心企業設立“匯益展覽愛心獎學金”,對優秀學子給予資金獎勵和精神支持。
獎學金的設立成為田壩村教育發展的關鍵轉折。2018年,田壩村一組村民何年強的兒子何江考上四川外國語學院,成為獎學金首批受益者。此后,何江又先后考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次領獎的他成為村里孩子們的榜樣。數據顯示,2007-2017年,11年間,田壩村累計考上專科生4名、本科生19名。而2018年至今的8年間,考上專科生8名、本科生43名、碩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1名,教育水平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大學生到研究生的三級跳。
田壩村第一位研究生楊玉珍也是獎學金的受益者。她來自脫貧戶家庭,2016年家庭人均年收入僅2340元。2020年,她考上碩士研究生后領到5000元獎學金,畢業后成為一名高中教師,家庭人均年收入也大幅提升。
除獎學金外,四川省地方志辦還多措并舉拓展教育幫扶面。他們為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捐贈學習用品,向學校捐贈校服和圖書,建立書籍捐贈常態化機制;此外,還組織學生開展體驗日活動、協調安裝無線廣播、開辦“農民夜校”、建成村史館等,全方位助力田壩村教育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
隨著教育水平提高,田壩村的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徹底摒棄了“讀書無用論”,形成了“尊重知識、崇尚教育”的良好風氣。高中(中專)以上學歷青年占比從2017年的12%躍升至38%,村“兩委”干部隊伍更加知識化、年輕化,村民的衛生和環保意識增強,陳規陋習得到遏制,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田壩村的實踐證明,教育幫扶既能扶智又能扶志,是夯實鄉村振興根基的重要舉措。一個小小的獎學金,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了山村的教育希望,照亮了孩子們的未來之路。(實習生張悅參與采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