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中流砥柱賦

    張 洋
    2025年09月03日08: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星河流轉,歲月如歌。一批經典文藝作品,再度叩響時代的心扉。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一曲《游擊隊歌》,至今聞之,猶令人熱血奔涌。

      你可知,這首歌不僅是激情澎湃的藝術創作,更是歷史的真實回響。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最新展陳了一份冀東軍區給中央的戰斗補報:一場戰斗下來,消耗子彈365發,繳獲子彈6831發。精確到個位數,這可真是“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戰場實錄。

      檔案無聲,卻直擊人心。它們如實記載著一個政黨、一支軍隊,如何以堅定的信仰、非凡的智慧、不屈的脊梁,托舉起整個民族的尊嚴與未來。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力重千鈞。這是歷史的結論,也是人民的心聲,是一個民族血脈深處的集體記憶,也是跨越時空仍然熾熱的精神烙印。

      崢嶸歲月,我們不敢忘,也不能忘。只因那段歷史、那份使命、那種精神,不僅屬于過去,更輝映前程。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是時代巨浪中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

      (一)

      歷史的洪流從不缺少驚濤駭浪。時代的航船,總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指航定向。

      九一八事變后,是誰率先喊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

      七七事變后,又是誰迅疾號召“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

      是中國共產黨。我們黨是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

      面對中日民族矛盾逐漸超越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我們黨察大勢、明大義,一次次用真理說服人,用格局團結人,用遠見引領人。

      即便是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我們黨毅然發布“八一宣言”,召開瓦窯堡會議,播撒革命的火種,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驚心動魄的一幕發生在西安。曾經兵戎相見的對手,竟然握手言和。毛澤東同志一語定乾坤:“如果僅僅從我們黨的私仇出發,殺蔣介石來解恨,忘記了民族危亡這個大局,那還能稱馬列主義的政黨嗎?”

      令人動容的是紅軍戰士。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之際,許多戰士手撫紅星,淚落如雨,不忍換去。黨的干部懇切曉諭,帽徽雖換,初心未改;山河未復,此志不移。

      視野之宏闊,尤見于胸懷天下。太平洋戰爭爆發,我們黨號召“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的勝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休戚相關。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皆坦言,中國戰場貢獻卓著,不可磨滅。這種貢獻的核心力量,正來自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和推動的全民族抗戰。

      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破碎山河終得重整,中華民族迎來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

      試問,誰是中流砥柱?

      立于潮頭,瞻乎大道,中國共產黨是也。

      (二)

      信念,能當武器嗎?

      當然能,且是最硬的鋼。

      你聽,平型關山谷中號角震天。將士們彈藥雖乏,卻信念如鋼,衣履雖破,卻斗志如虹。此一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你看,延安窯洞那盞長明的燈。《論持久戰》橫空出世,既破“亡國”謬論,亦警“速勝”迷思。它精準預見戰爭須經三個階段,得出結論:“最后勝利是中國的。”

      不是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有希望。

      中國共產黨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左權、彭雪楓、“劉老莊連”、“狼牙山五壯士”……他們不是天生無畏,只是選擇了信仰高于生死。

      正面戰場硝煙彌漫,敵后戰場廣泛開辟。八路軍、新四軍,如一把把尖刀插入日寇占領區。地道戰、地雷戰,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百團大戰,更是打出了中國人的志氣。

      1940年8月,信號彈破長空,錘釬齊鳴,正太鐵路頃刻癱瘓。

      “我前進,你們跟著我;我停止,你們推動我;我后退,你們槍斃我!”一聲怒吼,氣吞山河。

      十四載浴血奮戰,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余次,收復國土104.8萬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億……

      這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熱血的史詩,寫下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試問,誰是中流砥柱?

      定海神針,力挽狂瀾,中國共產黨是也。

      (三)

      說起雁翎隊,你會想起什么?是白洋淀一望無際的蘆葦蕩,還是小兵張嘎那雙機靈的眼睛?這支神出鬼沒的水上游擊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浩瀚人民戰爭中的一朵浪花。

      回望抗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億萬民眾以血肉之軀筑就鋼鐵長城。直接參軍參戰有之,參與擁軍支前有之,提供情報信息有之,掩護抗日人員有之……

      何以聚起如此偉力?

      且看抗日根據地:減租減息,農民擁護;“三三制”,士紳稱贊。南泥灣墾荒,荒山變良田;延安整風,弊革新風生。這里沒有特權,只有平等,沒有空談,只有實干。

      群眾的眼睛何其雪亮。他們認出,這是一股與舊中國截然不同的新力量,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

      晉察冀邊區,一位老大娘將受傷的八路軍戰士認作“兒子”,藏在家中,躲過日軍搜查。問及為何冒險,“因為他們是咱們的隊伍”。樸素之言,見魚水深情。

      這份感召力,如同磁石一般。南洋機工泣別慈母、回國參戰;國際友人遠渡重洋、無私奉獻;廣大知識青年跨越山河、奔赴延安。

      詩人何其芳曾深情記錄:“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

      這是人民的選擇,這是歷史的必然。

      及至抗戰尾聲,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面積達近百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眾。此乃中國共產黨喚醒的偉力。人民一旦覺醒,便是汪洋大海,日寇再強,終將滅頂!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歡呼聲響徹神州,紅旗漫卷山河。

      試問,誰是中流砥柱?

      植根人民,血肉相連,中國共產黨是也。

      (四)

      今賦中流砥柱,為懷往,更為進取。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每一次偉大飛躍,俱見中國共產黨中流擊水之魄力。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新時代的中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

      不忘初心,自我革命。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擔當歷史重任:

      脫貧攻堅,千萬黨員駐村入戶,攻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創造人間奇跡;

      科技創新,無數英才攻堅克難,“嫦娥”探月,“蛟龍”潛海,鑄就大國重器;

      搶險救災,先鋒模范逆行而上,血肉之軀護安康;

      全球治理,中國方案貢獻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有人說,這是史上最持久的“頂流”。

      何以能夠如此?

      因為我們黨觀寰宇風云變幻,察歷史興衰規律,始終以真理之光指引航程,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以革命精神鍛造自身,始終以不懈奮斗開創未來。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新征程,縱有風高浪急,中國共產黨必將繼續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凝聚起億萬人民的力量,破浪前行。

      中國式現代化,不可阻擋;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必將實現!

      今日之中國,星河長明,欣欣向榮。要說從中流砥柱到堅強核心,還看中國共產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3日 10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