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式”+“傳幫帶” 賦能甘孜基層醫療

81歲的李婆婆,家住甘孜州瀘定縣,近日彎腰搬重物后突然覺得腰背部劇烈疼痛,家人立即送她到瀘定縣人民醫院。
當天門診醫生是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骨科幫扶隊員王崇文。王崇文為李婆婆檢查后判斷,她是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VCF)。簡單地說OVCF就是椎體骨量減少、骨微結構退化、骨強度降低,受輕微外力作用后導致的骨折,需要手術治療。一聽到“骨折”“手術”,李婆婆和家人就非常緊張。手術是不是有個大口子?是不是需要到成都去治呢?
王崇文捕捉到了李婆婆和家人的擔憂。為了避免病人和家屬對手術的懼怕和焦慮,王崇文跟他們打著比方:“這就是個小手術,我在你的背上給你打一針,用‘膠水’把你的骨頭粘起來,你就不會痛了,第二天你就可以下來走路了。”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微創脊柱外科的發展,像李婆婆這樣的疾病,醫生僅需要在腰背部作一個約5毫米的手術切口就能完成。原本這一類的手術是需要在成都的三甲醫院進行的,但剛好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的“組團式”和“傳幫帶”兩支隊伍在瀘定縣人民醫院幫扶,而王崇文正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李婆婆不需要轉院就能手術。
很快,王崇文為李婆婆在局麻下實施經皮穿刺球囊擴張椎體成形術(PKP)。術后第一天,李婆婆在家屬的協助下坐起、床邊站立,至攙扶行走,最后自由活動。同時醫護人員對她進行了骨質疏松癥的健康宣教,指導她后續進行正規的抗骨質疏松治療。
據了解,在瀘定幫扶的一年時間里,為病人做治療只是王崇文和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幫扶隊員們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他們更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師帶徒”傳承:通過“師帶徒”的模式,培養一批青年骨干醫生,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專家隊伍。
在日常的工作中,隊員們通過門診、帶教查房、業務培訓、指導手術、組織疑難病例討論等形式開展全方位的幫扶工作。依托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幫扶團隊中劉彥博士(消化肝病方向)、王崇文博士(骨科脊柱方向)、姜兵博士(神經介入方向)、楊穎博士(神經內科方向)成立的博士工作室,在瀘定縣醫共體內結合“師帶徒”工作進行科研孵化,舉辦州級博士科研沙龍,申報科研課題,撰寫學術論文,提升瀘定縣醫共體的科研能力,有力助推賦能瀘定縣醫共體總院高質量發展和瀘定縣基層醫療水平提升,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醫療協作幫扶模式。
據了解,在這種模式下,瀘定縣人民醫院實現了科研與技術的雙“零”突破。幫扶隊長劉彥成功申報四川省醫學會2024年度醫學青年創新項目課題,甘孜州2025年社科理論研究重點課題,實現瀘定縣醫院科研課題立項“零突破”。瀘定縣人民醫院首次實施膀胱腫瘤電切術、經皮穿刺球囊擴張椎體成形術、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等四級手術,實現10余項區域診療空白“零”突破,大大節約了群眾的看病成本、看病時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