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敘州:螢火志愿照亮文明之光

暮色初臨,宜賓市敘州區柏溪街道接龍社區的小巷里,“小螢火志愿隊”的紅馬甲正穿梭忙碌:為獨居老人送晚餐、幫殘障人士取藥、給困境兒童輔導作業……這抹流動的暖色,正是社區“小螢火·善立方”文明實踐項目最鮮活的注腳。在這里,零散善意如螢火微光,被悄然編織成網,照亮尋常巷陌。
織密服務網,讓善意觸手可及
“有困難找‘小螢火’,準沒錯!”居民共識的背后,是社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樞紐構建的“線上+線下”雙服務體系:567名愛心居民組成志愿隊,按網格分片服務,定期走訪困弱群體,記錄“需求臺賬”;0831-8767527熱線24小時值守,即時回應求助。
“微光印記”展示區里,志愿服務照片講述著動人故事——志愿者陪失明老人聽戲、幫單親媽媽修家電,點滴日常的溫暖畫面,吸引著更多人加入,讓“紅馬甲”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匯聚資源池,讓愛心高效流轉
“家里的舊衣柜有人要嗎?”居民李阿姨的疑問,在社區“螢火募捐箱”得到回應。志愿者定期整理捐贈物資,與30家企事業單位、15家愛心商家聯動,累計匯聚3.4萬元愛心資金、5.1萬元物資,為幫扶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公益基金管理辦法》筑起“慈善基金+能人庫+愛心池”保障鏈:技能達人義務維修,商戶捐贈生活物資,基金兜底急難。“公益積分銀行”更是讓奉獻有了“甜蜜回報”,居民用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物資,讓愛心流轉愈發順暢。
精準施援手,讓幫扶暖到心坎
“張大爺,該量血壓了”“小朋友,這是你要的課外書”……社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搭建生活救助、醫療關懷等六維幫扶體系。獨居老人王婆婆寒冬收到“四季送暖”棉衣,暖意直抵心間;殘障人士周大哥通過技能培訓學會電商運營,開啟新生活;60名困境兒童有了“課業輔導小老師”,學習路上不再孤單。
130余次“微光行動”溫暖820余人,13名困難群眾通過培訓重燃生活希望。“螢火法援團”讓權益保護不缺位,點滴幫扶直達群眾心坎。
搭起連心橋,讓文明浸潤日常
接龍的節日總有溫度。春節“愛心年夜飯”,獨居老人與志愿者圍坐團圓,歡聲笑語驅散寒意;兒童節“點亮微心愿”,孩子們收到心儀文具,臉上綻放純真笑容;重陽節廣場上,免費理發、文藝演出讓老人笑逐顏開。
今年4月,120名快遞小哥、環衛工人等新就業群體收到“定制禮包”——職業培訓、健康義診、集體生日會,每份關懷都暖到心坎。“螢火補給站”的飲水、應急藥箱,更讓戶外工作者隨時能“歇腳充電”。
從零星善舉到體系化善治,從少數人參與到“人人都是志愿者”,接龍社區用“小螢火”的微光證明,當善意被組織引導激活,便能匯聚成改變社區的力量,讓文明成為最動人的底色。這束光正越燒越旺,照亮每個尋常日子,暖透每個人的心窩。(單毅夫、陳瑜)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