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完成棲息地保護修復27萬余畝 73只野生大熊貓在此“安家”

    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成長記

    2025年08月20日08:11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成長記

      成都世運會上,“蜀寶”“錦仔”與運動員擁抱、與志愿者打成一片、與觀眾互動,憨態可掬、機靈活潑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這兩個吉祥物的原型,正是來源于生活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中的大熊貓與川金絲猴。

      世運會剛剛過去,8月19日,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在成都開幕,國內外專家學者共話國家公園發展,全球目光聚焦蓉城。

      “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片區建設來推動生態環境優化,四川這樣的做法,值得全世界學習。”此次論壇上,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執行委員譚雅·斯蒂爾如是表示。此外,新西蘭駐華大使喬文博表示,參觀成都與大熊貓國家公園對于他而言,是人生中的又一高光時刻。

      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四川片區的一部分,成都做了些什么?

      “滾滾”頻繁上鏡

      上半年監測到野生大熊貓影像249次

      成都西邊,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占地1445平方公里,垂直海拔高差達4500米,野生動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

      2021年,四川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并推動國家公園內小水電清理退出。以此為契機,成都片區創新制定“一站一策”退出方案,統籌解決清退、維穩、拆除、修復等難題。

      成效立竿見影——小飛水一級電站、聯辦電站關停僅半小時,斷流數年的“小飛水”瀑布重現。

      今年二季度,在大邑管護站巡護員取回的紅外相機影像里,一段拍攝于1月的視頻令人興奮——一對大熊貓母子漫步雪地,嬉戲打鬧。

      實際上,這已不是第一次捕捉到大熊貓的身影。此前,成都片區記錄到野生大熊貓影像已達600余次。

      瀑布重現與大熊貓母子組團出現是保護生態的縮影,也是成都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決心。

      棲息地保護修復、本底資源調查……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環境優化是首要任務。截至目前,成都片區累計完成棲息地保護修復27萬余畝,片區內礦業權、小水電已全部清理退出,森林覆蓋率達91.94%。

      生態向好,“滾滾”也更樂意露面。據第四次大熊貓普查數據顯示,成都片區常年活動有野生大熊貓73只,占全國野生大熊貓數量的4%,還分布有約占大熊貓國家公園85%的陸生野生動物種類、90%的種子植物種類。

      生態守護,也在巡護員留下的腳印中得以詮釋。今年上半年,成都片區累計組織5000余人次開展巡護,總巡護里程達到30668公里。監測設備方面,成都片區目前正在運行的紅外相機總量已達626臺,有效監測時長累計達4358個工作日,成功監測到野生大熊貓影像249次,還監測到川金絲猴、羚牛、雪豹等30余種野生動物,監測數據總量達55960條。

      好生態催生好產業

      幾十種生態好物走上貨架

      崇州片區文井江鎮,礦塵已是過去式,3300畝高山枇杷茶園映“綠”了半邊山坡,茶葉年產值超億元,“金葉子”成了當地居民握在手中的“錢袋子”。

      在彭州,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重點入口社區之一的龍門山鎮,由政府主導、村集體經濟入股、群眾自籌,盤活“閑置資源”開發建設了熊貓香山景區。開放后,這里成為村民增收的渠道,原生態自產果蔬也成為市場暢銷品。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成都片區通過編制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產業發展規劃》,培育出“天府熊貓林里”區域公用品牌,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生態認證標準,整合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地優質資源,讓崇州林中蜂蜜、都江堰青城道茶、大邑青梅酒等幾十種生態好物走上貨架。

      同時,成都片區還以成德眉資同城化建設為契機,面向社會發布大熊貓國家公園“同城融圈”產業發展機會清單項目50余個。

      依托大邑西嶺雪山、彭州寶山等文旅產業功能區建設,成都片區還融合打造“熊貓+康養”“熊貓+科普”等生態場景,“串珠成鏈”構建起大熊貓國家公園旅游、研學環線。

      成都片區堅持引導公眾走進國家公園、了解國家公園。2025年上半年,片區啟動了彭州入口社區自然教育能力拓展工作,不斷完善熊貓運動公園的科普基礎設施。

      同時,成都片區完成了10套共建自然教育基地互動科普裝置的設計與安裝,并結合“熊貓課堂”“森林萌主”等自然教育品牌,廣泛開展進校園、進社區和生態體驗等各類自然教育活動,今年上半年累計達32次,受眾超過4100人。

      為科研創新搭建試驗場

      多項研究項目在成都片區啟動

      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不僅滋養著當地民生與產業,也為科研創新搭建天然試驗場。

      成都片區充分發揮成都大熊貓人工繁育、野化放歸方面的優勢,會同清華大學、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高校院所,依托成都超算中心等“數據大腦”,聯合開展大熊貓野外精準調查等課題攻關20余項,核算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653.04億元,為科學保護管理提供理論支撐。

      為強化國家公園發展管理的科技支撐,提升國家公園建設與發展的科學性,成都片區開展了系列基礎性研究。

      成都片區啟動兩棲爬行動物專項調查項目和野生動物專項調查(一期)項目,進一步摸清片區內兩棲爬行動物、川金絲猴和豹的生態底數,并根據調查結果評估生態系統現狀,制定針對性的保護與管理舉措。

      同時,成都片區還開展了大邑藏酋猴與人類活動沖突調查及研究項目,以緩解藏酋猴與訪客、當地村民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矛盾,以及啟動都江堰野化放歸基地綜合能力提升(第二期)項目,不斷夯實科研基礎設施,提升基礎科研能力。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魏捷儀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