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眉山市彭山區:黨群共繪人居美,柑橘之鄉煥新顏

    2025年08月26日12:0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清晨,眉山市彭山區黃豐鎮的萬畝橘園還籠罩在薄霧中,合力村黨員張大媽已經拿起掃帚,開始清掃門前的村道?!包h員戶的牌子掛在門口,就是一種責任。我們把房前屋后收拾干凈了,鄉親們才會跟著一起干。”她笑著說道。

    這是黃豐鎮以黨建引領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微小縮影。近年來,被譽為“柑橘之鄉”的黃豐鎮堅持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黨員帶頭、黨群共建”的有效路徑,讓鄉村“顏值”與“品質”同步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汩汩活水。

    干凈整潔的鄉村公路。曹睿攝

    “頭雁”領航,從“看著干”到“跟著干”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群眾參與是關鍵,黨員帶頭是“第一引擎”。黃豐鎮黨委將此項工作作為檢驗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試金石,明確黨員干部的“頭雁”責任。

    “我們廣泛開展‘黨員亮身份、清潔我先行’主題活動,要求黨員率先簽訂‘清潔承諾書’,帶頭落實‘門前三包’。”黃豐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據統計,全鎮累計開展相關主題黨日活動3次,參與黨員300人次。黨員干部從清理自家庭院做起,逐步擴展到村道、溝渠等公共區域,用自身的“辛苦指數”換取環境的“整潔指數”。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的鮮活示范,有效破解了“干部干、群眾看”的困境??匆姶宓勒孀兏蓛袅?,庭院真的變美了,越來越多的群眾自發地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主動加入清掃隊伍,形成了“黨員沖鋒,群眾緊隨”的生動局面。

    數字賦能+線下動員,從“要我干”到“我要干”

    激發內生動力,關鍵在于凝聚共識。黃豐鎮采用“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的模式,全方位浸潤,轉變群眾觀念。

    線上,利用“川善治”數字化平臺、微信群等,定期推送環境保護知識、垃圾分類指南,并展播“美麗庭院”示范戶視頻,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學到“樣板”。線下,鎮村干部、黨員志愿者下沉到組戶,把“村民代表會”開成“板凳懇談會”,在田間地頭、院壩里拉家常、講政策、聽意見。

    “以前覺得掃地是自家的事,開會聽了才明白,整個村子干凈了,城里的孫女回家更勤了,來的游客多了,我們的橘子都能更好賣!”團結村村民在參加完一場“板凳會”后感慨道。這種接地氣的宣傳動員,累計開展12次,覆蓋群眾3600余人。

    機制創新,“小積分”撬動“大提升”

    如何確保整治成效不“曇花一現”?黃豐鎮著力在長效管護機制上下功夫。

    鎮黨委指導各村(社區)將人居環境整治具體要求納入《村規民約》,使之成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同時,建立激勵和約束并重的“紅黑榜”制度,每月對農戶環境衛生進行評比公示,并對評選出的“五美庭院”發放流動紅旗,目前已發放8面。這一舉措在村民間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最受群眾歡迎的,是創新的“積分制”管理。村民對自家庭院美化、落實“門前三包”、參與公共區域清掃等行為均可獲得相應積分,積分可在指定超市兌換米、面、油等實物商品。據悉,該機制已累計兌換價值7000余元的物資。用“行為換積分,積分換實物”的正向循環,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確保了整治成果的常態化、長效化。

    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民心工程”。下一步,黃豐鎮將堅持黨建引領不動搖,持續鞏固拓展現有成果,將人居環境整治與柑橘特色產業升級、鄉村旅游發展更緊密結合,讓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讓村民在共建美好家園中享受到更多實惠。(曹睿)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