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k8iu8"><th id="k8iu8"></th></abbr>
  • <abbr id="k8iu8"><option id="k8iu8"></option></abbr>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人民日報創作團隊揭秘幕后故事——

    為何是蜀道?如何寫新歌?

    2025年08月27日08:3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何是蜀道?如何寫新歌?

      8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長篇稿件《蜀道新歌》,以跨越千年的蜀道為脈絡,展開了一幅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壯闊畫卷。文章一經發出,其宏大的意象、厚重的歷史縱深與澎湃的時代氣息,引發廣泛共鳴。

      蜀道,何以成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典型樣本?這篇7000多字的長篇稿件是如何出爐的?記者采訪了創作團隊,揭秘幕后故事。

      為何是蜀道?

      亦古亦今的宏大敘事樣本

      追溯這篇稿件的源起,首先要回答“為何是蜀道”。

      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社長張帆用“亦古亦今,亦虛亦實”八個字概括這一意象,“蜀道是人民日報社社長于紹良同志點題,它既古老又新穎,是歷史縱深、地理標識與文化符號的獨特結合,天然貫通古今,為宏大敘事提供了具體載體。”

      蜀道“實”為路,“虛”為道。有形的蜀道,是千百年來四川人突破地理局限、不斷向外聯通的不懈努力;而無形的蜀道,則承載著更深遠的意義——它不僅是連接蜀地與中原、盆地與高原的通道,更是打破封閉、走向開放,跨越邊緣、融通中心的象征。

      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記者王永戰全程參與了采寫過程。“每次采訪,都能發現四川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他表示,《蜀道新歌》的創作背后,是超強陣容的精誠合作。今年人民日報社成立日常重點報道宣傳策劃機制,這次總社領導率隊采訪,采編部門選派骨干力量,一路行走、一路碰撞,正是在一次次激烈討論、推翻重來的過程中,記者重新認識了蜀道的內涵外延、新時代治蜀興川的實踐。蜀道的樣本價值愈加清晰——超越傳統的交通視角,成為一個集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第二個結合”于一體的綜合性觀察窗口。

      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采編中心主任王明峰介紹,《蜀道新歌》最大的特點是回到思想原點,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將之融入蜀道敘事,實現深化、內化、轉化。而在采寫過程中,四川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動實踐,也讓他們總能“抓到活魚”、常寫常新。

      穿越在古今之間、虛實之間,最令創作團隊動容的,是圍繞蜀道鋪展開來的鮮活人物故事。“我們花了很大力氣挖掘有血有肉的案例,寫出蜀道故事的深度與溫度。”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記者游儀說。

      調研10多個市州,采訪數十次,聯系采訪對象近百人——大學畢業即入川,和蜀道“死磕”20多年的肖霞林,親歷了筑路變遷;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浪潮中,參與推動川渝高竹新區跨省域稅費服務改革的朱敬玲,見證了蜀道上的無形堵點被打通;還有搭乘大涼山慢火車的彝族老漢、搭上中老班列快車道的榴蓮商人……一個個真實、堅韌、充滿張力的個體命運,與宏大的蜀道敘事交織,讓“路”的故事,最終成為“人”的故事。

      如何寫新歌?

      書寫的是蜀道,更是當下四川的萬千氣象

      寫蜀道的文章歷來不少,如何寫出新意?創作團隊認為,寫蜀道,重在以有形之道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寫新歌,就是寫中國式現代化宏大敘事下,四川奮力書寫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新歌,寫的是發展理念之變。“我們一次次回到現場,挖掘出成蘭鐵路項目改線的案例,從中看到了當下四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守。”作為聯系交通領域的記者,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記者宋豪新感慨不已,“這條鐵路為保護生態環境改線,增加投資、延長工期,卻守住了綠水青山。這不僅是工程技術的進步,更是發展觀深刻的自我革新。”

      寫無形蜀道的延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我們用一張可感可觸的小稅票,引出時代發展的大變遷。”游儀說,“這張由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開具的票據,是打破體制機制壁壘、要素自由流動的生動見證。它看似微小,卻照見了區域協調發展這篇大文章。”

      寫營商環境之變。王永戰分享了采訪空客成都雙流項目時的幕后故事:每當寫到該項目,過去稿件往往落腳在“從動工到完工僅用14個月”。不過這次對談間,靠著多問一句,創作團隊敏銳抓住了當事人提到的“城市合伙人”的理念和行動,從中挖出了“反內卷”大背景下的招商引資觀念之變、干部工作作風之變。

      寫文明的煥新。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記者李凱旋一次次深入蜀道沿線,探尋這條千年古道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文明之光。

      這首“新歌”,是今年人民日報社日常重點報道宣傳策劃機制設立后推出的首部作品。機制聯絡員、人民日報社地方部機動采訪與融合協調室副主編柯仲甲也是創作者之一,他介紹,這項機制由總社領導牽頭負責,圍繞努力把人民日報辦得更好的目標要求,踐行“上連黨心,下接民心”,胸懷“國之大者”,錨定“提高質量、改進文風、貼近讀者、引人入勝”,打通策劃轉化、生產培訓,強“四力”、深融合,出作品、出人才,助力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

      “機制堅持立足鮮活實踐,深刻領悟、深入調研、深度還原,瞄準‘重磅、獨家、深度、新鮮’,力求講好‘思想里的故事、故事里的思想’,持續推出立得住、傳得開的好文章、融產品。”柯仲甲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欣憶 尹夢奇)

      從2023年9月醞釀,到2025年8月刊發,創作團隊兩年磨一稿,用長期主義和精益求精磨出了這篇精品力作。張帆表示,寫蜀道,是在寫路,更是在寫人、寫精神、寫氣象,傳揚新時代。《蜀道新歌》書寫的是四川邁向現代化新征程的發展之道、開放之道、文明之道,揭示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當然,7000多字寫不盡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的探索與實踐,他們還將繼續挖掘更多未完待續的四川故事。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